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和排解。大海 摄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男学生与母亲因在校同学矛盾发生口角,选择跳下大桥,母亲追逐不及,她的儿子永远地离开了她。真实而可悲的类似故事还在不时上演,这无疑再度给千万父母和教育界人士敲响警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的各种娱乐项目和玩乐幸福指数呈直线上升,而在生命教育相关知识可能缺位或尚显薄弱的背景下,一些孩子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懂得去宣泄,反而出现施暴、自虐、轻生等不爱惜生命的行为。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做到防微杜渐,正确看待、科学解决孩子的生命观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阳江市多位资深班主任和心理专家,结合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做好孩子的生命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剖析。
本报记者/许倩
孩子抗压能力弱
易产生轻生倾向
阳江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高飞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很容易情绪激动,在教学过程中,她偶尔也遇到过一些学生因为跟同学发生矛盾,气自己无法表达或被理解,愤怒到了极点,只能选择用拳头打墙壁等偏激行为。一些表面举止很文静的学生因为发生了触动心灵深处的事情,进而选择模仿手机上的社会轻生新闻。“相比正常的学生,聋哑学生更需要情感宣泄口。”高飞说,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能引起特殊学生情绪的“导火索”,那就是手机。手机成为日常陪伴学生的使用工具和情绪宣泄口,一些学生偷偷用手机被老师没收,当下就可能情绪特别激动。为了手机,一些学生还威胁父母要去轻生。
有着1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初中老师顼日介绍,她们班里有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女生小雨,每次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小雨就把自己关起来,或是徒手打玻璃、打门,有一次甚至萌生了跳楼的想法……“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心扉慢慢打开之后,心就没那么冷了。”顼日说,班主任要花时间耐心与班里学生建立很好的连接,让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来找老师沟通,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学生有心理情绪时,最重要是及时帮助疏导,建议这些同学去跟班主任聊、跟父母聊,或是自己冥想、找方式发泄,让内在的自我平息下来。
高飞指出,抗压能力弱是当今社会孩子存在的普遍问题,早几年前网上比较盛行快乐教学法、赏识教育法,但如果一味强调给孩子快乐童年,而忽略了学会面对压力、对抗挫折、解决困难的部分,也不科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向仪洪也表示,不能过分夸大快乐教育。“虽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快乐成长,但前提必须是建立在透过犯错、遇挫来获得技能知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向仪洪介绍,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试误法”,孩子要自己亲身体验,不断尝试错误,加上成人正确引导,才能获得满足感、收获感,对所有问题有基本、正确的认知,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各种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营养”
高飞表示,生命教育范围涵盖很广,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成长不易、父母付出很多、要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给他们看看小时候的照片;对高年级学生则要进行理想教育,并且每天带领他们打气加油,人如果有奔头,就不容易轻生或产生放弃社会的念头。
“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行为,要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高飞指出,在学生遇到自己难过的坎时,最重要的是亲子沟通。如今的父母与孩子坐下聊天的时间很少,如何预防孩子轻视生命,父母的责任非常大,要和孩子多聊天,以平等沟通方式静下心来聆听孩子,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方面是否有困难。如果出现了问题,父母不能一味批评孩子,要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交友情况。如今的学校除了注重学习,要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综合评价学生,而不单单只是看成绩,要形成学生有困难找老师的亦师亦友氛围。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非一天造成的,学校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生命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父母。有研究表明,在对孩子的培养中,家庭教育约占65%,学校教育占25%,社会环境因素占10%。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是父母,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重要。”顼日说,如今,10—18岁是学生中可能出现轻生现象的常见年龄段,这种现象背后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教育没做好,比如一些学生跟父母“冷战”几个月不交流,亲子关系不好,有些一念之差还想伤害父母。比如喜欢打架斗殴的孩子,背后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夫妻关系有很大问题,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甚至打架,容易造成孩子日后的行为偏差。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往往比较脆弱,抗压能力低,对待事物看法消极。
顼日指出,家校沟通、家校共育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养成也很重要。家长、老师、学校就像一口清泉、一条管道,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营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点欣赏、多点认可、多点赞赏、多点鼓励,正面影响越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客观处理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
向仪洪分析,就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学生轻生案例来看,原因最主要是其心理挫败感较强烈,得不到亲人、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长期抑郁所致。一般来说,成人能够自主调节、控制和管理自我情绪,而孩子在这方面有欠缺,当遇到挫折、困难、压力时,孩子承受不了打击,加上现在家长工作忙,容易忽视孩子的不良情绪,长时间发展便逐渐体现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上。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向仪洪强调,所谓抑郁症,基本上都是由于身体不适而造成,常见于人的头部、肌肉、关节等地方极度疼痛,却查不出具体病症。长期忍受着这种别人不理解的疼痛,人心里会很郁闷,逐渐演变成抑郁症。而大众常见或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是抑郁情绪,很多家长、老师不能从专业角度辨别二者的区别,反而将抑郁情绪当作抑郁症处理,放大了这种不良情绪的严重程度,这种抑郁症的“标签”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导致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教育有所欠缺和误导。因此,老师懂得基础心理学科知识很重要。
向仪洪指出,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缓慢,两三岁时开始萌生自我意识,无论是婴幼儿时期、少年期还是青年期,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否则问题会逐级积累。向仪洪指出,如今教育部也要求中小学配置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这样一来,可以让孩子从小知道心理问题的存在,让校园内外能够正常接纳和面对人的心理问题。
她建议,家长、学校和老师要多学习“心理常识”,特别是班主任要学习基本的心理情绪处理方法。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包括嫉妒、自卑等都是正常的心理,老师要引导学生以正常心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不要随便定义“变态心理”,不要把问题扩大化,也不要缩小化,而是保持常态化面对。
正确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担任了10年班主任的小学老师李雪梅认为,相比初高中学生来说,小学生的年纪小、与外界社会接触不多,虽然烦恼可能每天层出不穷,但多数是小打小闹,程度较轻,因此,小学生中出现轻视生命的情况较少。随着年纪增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固化,当心理压力长时间积聚而无法得到排解时,则可能出现不尊重生命的举动。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学会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或渠道,比如家人、学校、个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医生。
“如果孩子确实经常有过激行为的,建议家长找孩子心理医生帮助疏导。”高飞强调,大众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看心理医生,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习以为常,父母和学校应该给予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关爱,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症结。
“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面对和接纳现实和自己,找到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释然、放下,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向仪洪介绍,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提倡以疏导为主,对于有轻生念头的孩子,要尽量提供发泄途径给他们,或是倾听他们的声音,让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我风采的活动。
另外,高飞特别指出,社会舆论导向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有很关键的引导作用。好的导向氛围能够帮助青少年塑造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议媒体要多报道正能量故事,对一些是非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负面新闻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向仪洪也表示,孩子天然会模仿他人,一些媒体报道的轻生案例里有详细过程的介绍,这可能让一时意志薄弱或想不开的孩子去照搬尝试。因此,建议媒体尽量不要还原轻生、暴力事件的具体细节,避免孩子产生模仿心理。
新闻推荐
阳江市语言文字工作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