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昨晚登陆央视综艺频道,首期节目中,故宫博物院携“样式雷”建筑烫样、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清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三件国宝震撼亮相。王菲、黎明、翟天临以及“今生故事”环节的讲述人濮存昕等则作为“国宝守护人”,在现场演绎国家宝藏背后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对于广大文博迷来说,《国家宝藏》的续播,不啻为这个寒冷冬日增添了一丝文化暖意。
《国家宝藏》第一季播出就受到好评。在文艺青年集中、审美口味颇为挑剔的豆瓣网,6万多名豆友投票下,第一季评分仍高达9.0,其口碑直逼以制作精良著称的某些BBC历史类纪录片。虽然《国家宝藏》第一季的走红,承接了近年来电视屏幕上鉴宝类节目走红的余绪,同时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在民间掀起热议也不无关系,但这档被设定为文博综艺的节目获好评,也有节目本身制作上的一些特点。
比如在讲故事的方式上,把“死”的文物跟活生生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而且根据年轻人和网民的特点,会玩“梗”,让节目所包含的信息在传达上更接地气。包括在介绍瓷器时暗讽乾隆的审美,可谓“官方吐槽”,笑点满满。又比如节目组有意识地请到了张国立、李晨、刘涛、王凯等一线演员助阵,同时延揽了国内重要博物馆的掌门人助阵,要专业有专业,要噱头有噱头,造势可谓极为成功,加上节目的知识含量,想不红都难。
《国家宝藏》热播后,也给参与节目的博物馆带来了不少“流量”。节目时间有限,能够展示的藏品也有限,但却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满足于电视机前的看和听,而要亲身走进博物馆,探索更多展品,与实物面对面细细揣摩。从实体展馆到虚拟节目,再从虚拟节目到实体展馆,正实现了让博物馆文化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博物馆的策展部门,甚至是研究部门,应该很好地借鉴《国家宝藏》节目讲故事的方式,借助更多高科技的现代手段,把参观者尤其是年轻人,从电脑、电视机前“争取”过来。
当然,如果你是深度的历史爱好者,可能《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满足不了你的胃口,你会觉得,综艺节目无论怎么包装,娱乐的元素大于其他元素,宁愿从古籍和历史研究著作那里获得新知。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博物馆的重要性,不可轻视书本知识与历史实物互为参照下,可能碰撞出的那些精神与审美火花。比如说,你研究书法,光看印刷品复制的字帖还不够,必须进到博物馆,看古人真迹的原帖尺寸、用笔形制、墨色变化,以至于前后题跋反映出来的书法观念变迁、古人审美旨趣的变化,这些都是读今人论著、看印刷字帖无法学习和体会到的。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就学习历史而言,《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引发兴趣、初学入门的机会,要去领略历史更多的细节,以及展品背后更多迷人的故事,不妨在看完节目之后,也去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吕德为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记者梁晓雯作为电视业界最成功的节目类型,综艺节目近年来扎堆上新,各大卫视、网络平台新意迭出,与时俱进的央视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