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硬塑的充电暖手宝也成时尚利器,小小的体型、可爱的造型十分“少女心”。
▲加拿大一个图片档案库中留存的照片,摄于1944年,图中是一位中国老人在使用一种传统的带有可烧炭瓦罐的暖手火笼。
▲来自《丹佛邮报》资料库中的一张老照片,记载的是1972年冬,丹佛野马队的一位女球迷边看比赛,边用暖手炉敷脸驱寒。这种暖手炉外壳是金属制成,里面有一层石棉,包裹着一根点燃的炭芯。
1902年,《柏林画报》上刊登的一位戴着动物皮毛制作的暖手袋的贵族女子。
2015年冬天,浙江省农村的一场婚宴上,一群妇女在屋檐下站成一排,人手一只暖手炭炉取暖。这种炭炉在中国农村相当普遍,竹编的外壳,里面放着一个装着燃炭的瓦缸,既不烫手,又暖意十足。
▲古装剧里频繁出现“汤婆子”,又带动了一轮“汤婆子热”。图中是2012年冬天,顾客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上排队购买汤婆子。
▲传统的橡胶热水袋早就有了各种变身,这是2003年11月在杭州街头小店里售卖的卡通造型热水袋,鲜艳的色彩与可爱的造型引人注目。
▲2011年冬天,WCBA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比赛现场,外援球员卡米尔在用充电的暖手宝取暖。
▲2016年美国纽约秋冬时装周上,抱着时髦豹纹暖手笼袖的“街头潮人”引来摄影师们的关注。
▲2013年5月,在英国曼彻斯特短剧《加冕街》拍摄片场,演员手中抱着暖水袋取暖,传统的橡胶暖水袋配上时尚的装扮毫无违和感。
▲2009年3月时,赵薇在北京拍摄电影《花木兰》时,片场很冷,赵薇收到好朋友送来的暖手宝。
□易芝娜/编撰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频频出现一种老物件——汤婆子。卫小娘没炭取暖,用汤婆子;齐二少爷睡书房,他娘子给他送汤婆子……北宋时黄庭坚曾有《戏咏暖足瓶》一诗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亦有《汤婆》一诗曰:“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讲的都是这种放在手边、脚边取暖的神器,里面装上热水,包上一层隔热布,既可以放在被窝里取暖一晚上,又可以拿在手中随身携带,十分方便。
近年来,这种已入驻博物馆的取暖神器,因为《琅琊榜》、《甄嬛传》等几部古装剧的大热而重出江湖,似乎成为一种新时尚。事实上,有图为证,“暖手神器”这东西一直都是一种“时尚”,古今中外,它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许多名媛淑女手中,远看是一种风情,近看是一种温暖。
新闻推荐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并不工整的对联,浓缩了一十四部武侠经典,营造了千秋家国英雄梦。94岁高龄的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