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今年春节,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爆红,掀起一股科幻热潮。科幻作品,尤其是中国科幻作品受到极大关注。科幻作家刘洋新推出的长篇小说《火星孤儿》便是其中之一。
近腾中学——一所前所未有的学校,凭借难以想象的另类教学,维持着奇迹般的升学率。而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反抗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当近腾内部发生骚乱时,世界上出现了许多神秘事件:一辆大卡车无端腾空,无数神秘石碑从地底涌出。最终,人类在衰败的文明中苟延残喘。此时,近腾中学的一群高中生成了人类最后的炬火、最后的光……刘洋的《火星孤儿》,同样把拯救全人类的希望,放在了中学生身上。
《火星孤儿》是刘洋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此之前,他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60余万字,连续五年入选《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并出版了《完美末日》《蜂巢》两本科幻小说集。刘洋说:“这本小说从动笔到完结,前后用了两年多时间,而后修改又持续了一年,是这几年我倾注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
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的刘洋,是物理学博士,曾在一所中学教过两年高中物理,后来又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这对他创作《火星孤儿》有直接影响: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他时常思考,目前中学的科学教育以高考为导向,忽略对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的培养;科研工作者缺乏原创性想法;诸如此类的现状,是相关联的。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状况?小说的核心设定正是源于这样一个简单的设想: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会发现吗?很可能不会有人质疑……届时,人类又将面临什么?
复旦大学教授、科幻小说评论家严锋认为:“科幻发展到今天,好像已经穷尽了各种可能,很难翻出新花头,就像《火星孤儿》里古河调侃的那样:‘都是些俗套的点子——生化病毒、人工智能、电脑网络、黑洞虫洞、时间旅行——到最后,你甚至发现连这些都只是一层皮,里面装的其实是个蹩脚的爱情故事。’令人高兴的是,《火星孤儿》给我们打开了新的脑洞。对于外星人的形态、宇宙社会学、星际文明交流这些老而又老的话题,刘洋都做出了别开生面的演绎。与此同时,这些奇异独特的想象,都有坚实的物理和技术的细节来支撑,使得整部作品热烈而冷静,奇妙而缜密,呈现出硬科幻的厚重的分量与质感。”
“这确实是一个关于高考的故事,但这是一场极为特殊的高考,一场意义重大的高考,一场决定人类和外星文明命运的高考。”
(文/图 直谅)
新闻推荐
对于《三体》迷的我来说,在这部获得“雨果奖”的小说被拍成电影之前,《流浪地球》可以说是暂时解了渴。同样是面临地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