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媚眼
史万森
《如懿传》是宫斗戏,据说很火,我没看过。注意到了网络吐槽,说戏中人物把蒙古四卫拉特部之一的准噶尔部读作准ge尔,字幕则干脆打成了“准葛尔”。
其实,这也是之前我想搞清楚的问题。准噶尔部是四卫拉特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部落,尤其是后来出现了噶尔丹这样的枭雄人物,几乎改变了历史。
要搞清一个部落的含义,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常说,准噶尔的族源可以追溯很远,蒙元时称为斡亦剌惕、斡亦剌、外剌、外剌歹,明朝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其实只是同音音转。“斡亦剌惕”是蒙古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亲近的人”、“同盟者”,一说是“林中的百姓”。一般倾向后者。
斡亦剌惕人数众多,分为许多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早期与铁木真敌对的势力中,也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西征“林木中的百姓”,斡亦剌惕中一部的首领忽都合别乞首先迎降,成吉思汗将原来的氏族部落赏赐给他,两个家族还建立了姻亲关系,斡亦剌惕也成为成吉思汗建立统一大业的的重要力量。
北元时期,斡亦剌惕(汉文史籍称瓦剌)一度成为蒙古的主导力量,唯一的非黄金家族的大汗也先汗就是瓦剌人。明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就是也先率领蒙古军队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导致明廷一时无帝,为了免于受人要挟,才有了于谦拥立景帝朱祁钰之事。
到了明末清初,在新疆一带逐渐形成了史上有名的四卫拉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准噶尔部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居四部之左,故称准噶尔。准噶尔,蒙古语“左翼”之意。
至巴图尔珲台吉,准噶尔外抗沙俄,内并卫拉特诸部,逐渐强大。噶尔丹继位后,进军天山南北,兼并邻近诸部,雄踞西北,准噶尔由一个游牧部落变成囊括天山南北卫拉特诸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语族部落在内的政权。故朝廷往往将西北卫拉特诸部统称为准噶尔,这也常常出现在不少的清宫戏中。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百余公里处,有准格尔旗,隶属于鄂尔多斯市,是全国百强县之一,位居西部强县之首。准格尔与准噶尔有没有关系?也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年后要求走基层,我在大年初五来到准格尔旗。靠近晋陕的准格尔旗薛家湾镇,蒙汉文化已经紧密融合。这里有一种文艺形式叫漫瀚调,是蒙汉调的雅称,就是蒙汉艺术互相融合的结晶。在餐桌上,这种融合也非常明显,手把肉演变有了鄂尔多斯特有的炖羊肉,烩菜有了新品种——风干肉烩菜,当然还保留有各自的特点,手把肉血灌肠酸粥酸米汤。
准格尔旗即清时的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天聪八年蒙古林丹汗败亡,后鄂尔多斯部尽入于清。顺治六年到七年,清廷把鄂尔多斯部编为6个扎萨克旗,乾隆元年,复增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七旗会盟于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的伊克昭,有了伊克昭盟。直到2001年撤盟设市,持续了357年的伊克昭盟才让位于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于顺治六年设立。清廷封额璘臣的侄子色棱为札萨克固山贝子,掌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世袭罔替,该旗俗称准格尔旗。与准噶尔一样,准格尔就是蒙古语的左翼之意,准噶尔准格尔不过是音转不同,所以网友不必再在这一问题上纠结。
新闻推荐
陈宝国主演《老中医》将登陆央视 除了看老戏骨,还有可照单抓药的老药方
方《老中医》海报本报综合报道20世纪初,“孟河医派”传人沈蘅之,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中医,先在家乡孟河开诊,后到上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