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黑白光影,比五彩斑斓还要显得层次丰富。
海报设计:
OllyGibbs
对两个被伤害、最终蜕变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让《罗马》闪耀着柔和而坚韧的暖光
一边厢是傲人的战绩: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世界影评人口中的“大师之作”;烂番茄新鲜度96%;豆瓣2018年度冷门佳片第五名……
但另一边厢,是每日以不足2%的排片在中国市场上安于一隅,上映5天累计综合票房仅370万元。相比“墨西哥三杰”另一位成员吉尔莫·托罗的《水形物语》在中国斩获1亿多元票房,这部片可谓曲高和寡。
对,说的正是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罗马》。称雄奥斯卡后两个半月,它顺利引进中国。但是,因为网飞的关系,这1%的排片率,恐怕也已经是《罗马》最大面的公映了。
但这份“殊荣”值得被珍惜。
如果你还没在大银幕上看这部堪称“电影艺术本身”的电影,不妨去艺术电影院线联盟,找一找那1%。你会收获惊喜。
故事:90%来自导演的童年记忆
镜头稳稳定格在瓷砖地上。好一会儿都没动静,也没有配乐。但画面之外有细碎的声音,夏日午后的炎热街巷虽然鲜少有行人,但生活气息随处可闻。脚步和刷洗的声音,像涟漪,传到观众耳朵里。肥皂泡水“啪”地打在瓷砖上,水由清亮变成墨色,在镜头里“流淌”开来。
ROMA,片名缓缓出现。
长镜头继续。顺着水流,出现小保姆、铁门、狗、车库、车库上的狗屎。镜头进入屋子,客厅,上楼,卧室,孩子。这里是上世纪70年代初墨西哥中产阶级的社区,光影在黑白画面中变换,却比五彩斑斓还要层次丰富,一路移动的镜头构筑出的世界仿如生活本身,不动声色、潜移默化。
如此开场,充满魔力。
《罗马》是导演阿方索·卡隆倾注心血打造的一封私人家书,电影90%的场景来自他的记忆,“有些很直接,有些则迂回”。女主角的原型是他家保姆米斯特克。阿方索说这部电影是关于塑造他、或者说是塑造墨西哥的那个时代。
如此宏大的主题,阿方索却选择了保姆和女主人这两个几乎在同一时期被抛弃的女人作为落脚点。导演通过艺术手法,让那个年代墨西哥的社会氛围始终萦绕,甚至有影评人说“历史氛围才是影片的主角”。对两个被伤害、最终蜕变的女性角色的塑造,让《罗马》始终闪耀着柔和而坚韧的暖光。
“生活在某些瞬间,将我们塑造成真正独立的人。”这是阿方索在社交媒体上Po出的句子。他用135分钟的《罗马》把这句话传递了出来。
画面:不知不觉,掀起观众心中巨浪
《罗马》的画面,从摄影、音效、配乐、布景、表演上,可用“彪悍”来形容。
影片使用Alexa65数字摄影机拍摄,这款摄像机是《罗马》最初的摄影、阿方索的御用摄影指导艾曼纽尔·卢贝兹基推荐的———但因对方档期冲撞,阿方索最后将摄像机扛在了自己肩上,“一个不小心”抱回了奥斯卡最佳摄影!Alexa65相机的高敏传感器可以在超高的动态范围内捕捉到更多细节,《罗马》由此呈现出惊人的细腻度、真实度和内容负载量。
阿方索认为“黑白是罗马的DNA”,画幅则采用2.35:1的超宽画幅———能让收纳的场景更多、画面更饱满,更适合人眼视物特点,看起来会有“亲历感”。
影片借用了艾曼纽尔·卢贝兹基曾在《鸟人》和《荒野猎人》拍摄中使用的LUT(LookupTable)技术,即“颜色查找表”,可以将一组RGB值输出为另一组RGB值,改变画面的曝光与色彩;更直观地说,就是“滤镜”。LUT可以实现定位并键入红色、绿色和蓝色值,控制和操纵图像的某些部分。
《罗马》拥有完全靠环境音与音效
构建出来的声音叙事系统,声音团队创建了密集音轨,可以在三维空间中精确放置和移动声音。片中的墨西哥城,每条街道都有独特的配乐,一秒将观众拉回到古旧年代。阿方索的好友爆料说,他和艺术指导还在摄影棚里修建了好几个旧社区……
主演雅利扎·阿巴里西奥是素人,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她在精密的镜头前完全“无处可逃”,但她经受住了考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认可。
环环相扣的艺术水准,造就了绝妙的镜头。开场的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突遇大屠杀的场景则令人窒息———隔着窗户,观众和主角一样,只是屠杀的观望者,但随着镜头移动,观众逐渐陷入旋涡。保姆和小男孩在天台“装死”的有爱画面、在演练现场集体演示瑜伽的魔幻场面,都值得一记。尤其是最后一幕,安静得过分,但入海救人的场景力量无穷……一段和我们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私人记忆,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掀起了观众心中的巨浪。
这,大概就是《罗马》的魔法。
南都记者刘平安
新闻推荐
《哥斯拉2:怪兽之王》升级“怪兽宇宙” 对战宿敌基多拉,哥斯拉解锁新形态
主创发布会现场合影章子怡红毯为粉丝签名羊城晚报记者王莉作为传奇影业“怪兽宇宙”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哥斯拉2:怪兽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