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为代表,从影视作品到舞台剧目, 改编作品正在成为我国文艺创作的新潮流之一。图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剧照。新华社 发从影视经典到文艺舞台新经典,改编作品正在成为我国文艺创作的新潮流之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等多部改编自我国不同时期影视佳作的文艺舞台精品,前不久在上海摘得文华大奖。10日在上海开幕的第25届上海电视节,首次将白玉兰奖最佳编剧评选分为“原创”“改编”两个组别进行,致敬原创的同时,也致敬剧本改编工作者。
文艺评论界认为,以《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等为代表,从影视作品到舞台剧目,通过符合时代特点的再创新,可以唤醒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60年代,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受到观众欢迎,其创作蓝本为同名话剧。这部作品的改编过程,其实也是电影主创团队到部队下生活的过程。而今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探索的是“从影视到舞台”的新模式。早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已成经典,新近创排的同名舞剧继承了影视艺术的视觉呈现方式,将故事巧妙地搬上舞台。为此,上海歌舞团的主创团队经历了近两年的调研和筹备。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感慨,如今影视作品已开始反哺舞台创作,不论哪种形式,不变的是创作初心,就是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她说:“不断积累和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对我们来说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搞浮光掠影式的作秀,出不了好作品。”
“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自己。”在上海影视四季沙龙里,多位专业人士提出这样的观点。
从电视剧到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给文艺工作者新的启发。文艺评论家赵彤分析,《马向阳下乡记》的戏剧冲突处理得恰到好处,特别是“马向阳”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家庭环境、工作岗位的设置等很自然,贴近当代百姓生活,人物本身也拥有一些同龄人的小烦恼,在此基础上讲述青年干部下乡挂职的故事,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话剧演员杨立新对舞台和影视创作均有较深体会。他感慨,话剧《茶馆》演到极致,大家发现“舞台上"只有人"”。也就是说,人物刻画太鲜活,即使戏很少,这个人物一样能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久而久之与观众产生难舍难分的共鸣。
王丽萍认为,塑造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讲好每个人的中国故事,呼唤影视与舞台之间更多的互动及衍生版权开发。
“用心、用情、用功,总有新收获。”杨立新说,从一名话剧工作者的视角看影视创作,感到影视和舞台艺术这两个行当都充满了机遇。
新华社
新闻推荐
时隔18年《千与千寻》首登中国内地 宫崎骏田壮壮23年跨国友情曝光
一代大师宫崎骏经典力作《千与千寻》即将首登中国内地,日前公布首波配音阵容,其中导演田壮壮将献声锅炉爷爷,“雪姨”王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