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带火了一众演员,也带火了对唐朝文化、服饰、社会风俗的讨论,当然,还带火了原著作者马伯庸。
一次答题引发的写作
对文字,马伯庸仿佛有种奇特的能力,常常能将一个线索拓展为一整个小说世界。
《长安十二时辰》小说的由来,就始于他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提问,“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马伯庸略略一想,用键盘敲下几千字,尔后获得近两万点赞,一个死囚、老百姓等都参与其中的传奇故事,就此在天宝三年上元节的12时辰内徐徐展开,地点是长安城。
可等到真正动笔,他才发现最大的挑战还不是故事编织或人物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
“比如怎么喝茶?怎么吃饭?哪里如厕?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什么形制等等——要描摹的,其实是一整个世界。无论写得多细致,都不嫌多。”想了想,马伯庸跑到西安实地考察,“希望距离那个真正的长安城更近一点”。
他翻了大量资料,光专题论文和考古报告就读了一大堆,抠细节具体到字词,“你说"一进门看见一个碗"和"一进门就看见一个青釉瓷碗"显然不一样,后者观众一下就能想到碗的样子”。
在马伯庸近乎强迫症一般的写作方式下,人们最终看到了许鹤子的衣裙高髻,张小敬的织锦缺胯袍配六合靴……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铺,富贵人家的高堂华楼,一个活生生的长安呈现在观众眼前。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古代天眼”
小说里的生活细节处理好了,但马伯庸很快发现,烧脑的事还在后头。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节奏紧张的“古代反恐剧”,上元节不慎点燃的灯笼,为长安城可能要面临的一场火攻埋下伏笔,敌人在哪里?如何防范?几条线索同时活动,不怎么好驾驭。
“最难的地方是怎样让角色们快速地动起来。”马伯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消息传递,他就利用烽燧堡传递消息的原理,设计了一套“望楼”系统,像是古代天眼一样,望楼上的士兵可以随时观察坊市街道上的变化,主角们也能及时获得别人传递的新消息。
所以,在剧版《长安十二时辰》里,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和顶头上司贺知章,就利用长安城的望楼,密切关注着长安城里的动向,精准还原了小说中的一幕。
没想到这个剧这么火
6月27日,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开播。播出前半小时马伯庸才得知消息,后来激动地发了条微博,说“老泪纵横”。
虽然挺有信心,但他确实没想到剧能这么火,演了没几集,以前的同学、同事扎堆打电话、发微信找他聊,他才意识到这部剧真正“出圈”。
无疑,他对《长安十二时辰》很满意:它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观看维度,喜欢甲胄的人,可以去探讨甲胄的造型;喜欢服饰的人,可以去了解、研究服饰……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一个点去深入探讨。
“播到现在,网上也已出来好多篇服饰、建筑、道具的历史考据文章。这对一个剧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马伯庸说。
搜论文当写作素材的“较真”作家
说起来,《长安十二时辰》只是马伯庸众多以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之一。在它之前,《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都拥有不错的热度,非虚构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正在由主持人张腾岳录制有声书。
读者喜欢他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丰富的想象力。马伯庸说,这得归功于当年高级工程师父母的“散养”态度,家里有个大书架,他随时都能拿书看。
“读书一定要博看众家,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更舒适的阅读圈子。”马伯庸读书很杂,老舍的语言、马克·吐温的幽默方式,都对他的创作有影响。
工作后,马伯庸开始尝试写作。他特喜欢在CNKI(中国知网)搜论文素材,写《古董局中局》时就跟专业知识较真,动笔前先去恶补一顿古董鉴定技艺,“你至少得分得清盘子跟碗吧?就这样,写完后,专业朋友还说漏洞多得跟网兜似的”。
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有一篇讲到杨干院的故事。他从一篇论文中发现线索,得知只有社科院有原本史料,而且也已经属于文物。马伯庸大着胆子跑过去,然后就被赶出来了,原来人家那是需要证件和介绍信的。
通过熟人引荐,他找到社科院一位老师,幸运的是,根据那本史料整理的文字要发表了。正赶上过年,马伯庸就带着一堆杂志去了三亚,“整个春节没干别的,就是把书读完,再写出来”。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曾乐报道凭借《新还珠格格》中的塞娅公主、《夏至未至》的程七七让柴碧云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事实上,柴碧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