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号称“金九银十”的高校招聘旺季,“就业”成为大学生家庭热议的话题。事实上,就业的准备功夫需贯穿大学全过程。如要打有准备之仗,可分为自我规划、自我塑造、实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规划,明确自己想要的。首先是从兴趣出发,“道路千万条、兴趣第一条”。其次是充分了解目标岗位的意义。要找到满意的目标岗位,不妨分为了解岗位、人岗匹配、能力规划三个步骤。
一是了解岗位。最直接的方法是调研、实习。例如,立志当法官的同学,可知道开庭、阅卷、合议各占多少工作量?各级法院工作有何不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中城市往往多级法院同城、可完成两审终审流程,有心的同学可前往了解。
二是人岗匹配。从政、从商、从文、从军,搞研究还是搞实务,总有适合你的位置。所谓适合,就是从兴趣、意义、自身条件等各方面都实现人岗匹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至于去什么地方就业,则可五湖四海、“无问西东”,哪里都可以建功立业。
三是能力规划。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大学里,时间、空间都是你自己的,需要独立自主,自我设计。“对标”志愿岗位的要求,规划“更好的自己”,设定时间表、路线图,就像工程有了蓝图。外语、专业,需要考级的考级、需要考证的考证。
第二阶段:自我塑造,提升核心竞争力。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举其要者,最需要塑造理论素养、表达能力、高情商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素养要过硬。“华为百万年薪,只为能力埋单”。能力过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核心就是专业理论素养过硬。理论的深度,决定专业的高度;能力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正所谓“涉水浅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二是塑造表达能力。“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几乎已成为各行各业的能力标配。最好能抓住一两个本专业最重要的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学习国际关系的,总要想想中美关系怎么办、英国和欧洲的关系怎么办,诸如此类。需要潜心修炼,不为所惑,在学校里不要太社会。
三是提升情商,做接地气、有血又肉的人。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集体意识、团结精神。不要光学习,还要有爱好、有运动、有社交。不做书呆子,要做专业术语、群众语言的“双语人才”。
第三阶段:自我实现,把谋生和理想结合起来。
一是把所学应用于实践。“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让书斋里的知识沾点泥腥味,致力于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学无止境。当今社会,专业对口不对口,都需要终生学习。
二是尝试成为“斜杠青年”。这届年轻人是“新千年的一代”,充满活力、思维灵活、愿意尝试,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有多重职业身份的多元生活。中国的“斜杠青年”已超8000万人,你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三是不要害怕挫折。从求职开始,就可能遇到各种曲折。需要克服“玻璃心”,有点“小强”那样打不死的韧劲,以积极的心态应对。
希望同学们抓紧大学时光,完成能力的重构、人生的蝶变。你的努力里,藏着你的幸运。追梦的人,往往自带气场、内生贵相。预祝在不久的将来遇到更好的我们。
新闻推荐
约会戛然而止的那一刻,电扇转动的声音骤然而起。原本,相谈还算融洽。至少,大家也都应对过各种场面,起码不会让对方尴尬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