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进带领学生们习武
敦厚、结实、强壮,“武教头”祝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靠谱。他11岁开始习武,学成后只身来到广东闯荡多年。2006年,他在石碣一所小学任教,从此石碣成了他心中的“江湖”。习武28载,他体会到练武者的酸甜苦辣,尝遍了人生“五味”。
随着对武术文化理解和感悟的加深,祝进切身体会到武术里蕴涵着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他把武术带进了校园,让尚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开花。“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祝进说,当下,社会正能量正被大力倡导,尚武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和弘扬,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武校习武7年,磨炼出坚强意志
祝进出生于湖北孝感的一个偏远乡村,是一名典型的80后。看武侠电视剧、读武侠小说是他成长的一段经历。他想当“侠客”,行走天下,想去河南少林寺学武,但被父母拒绝了。祝进说,在当时,学武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父母宁愿砸锅卖铁供他读书,也不愿让他去学武。“那段日子,过得很郁闷。”祝进直言不讳地说,选择习武是因为打心眼里喜欢武术,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一条出路。
经过几年的软磨硬泡,父母终于答应了祝进的要求。1992年,11岁的祝进来到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开启了他的习武生涯。武校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习武重在基础,由于习武时间晚,练基本功让他苦不堪言。马步一蹬就是几个小时,蹬得他大汗淋漓,腰酸背痛。回想起当年在武校习武的苦和累,祝进仍心有余悸。
祝进回忆,苦和累不仅是对肉体的折磨,而且也是精神上的折磨,这是习武者必须要过的一关,不吃苦不受累,是学不到真功夫的。在武校习武7年时间,他不仅练就一身真功夫,而且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只身南下传授习武之道
从武校返回家乡后,祝进长成一个强壮少年。在家的那一段日子,是他人生的一个低潮,日子不咸不淡地过着,空有一身武艺,却找不到用武之地,这让他很迷惘,甚至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
“由于没有文凭,最后选择了重新回校读书。”祝进说,重回校园,让他非常激动,学习和习武一样,需要坚持,有恒心,有毅力,方可攻克难关,奋力向前,“经过几年的学习,我拿到了体育教育管理专科文凭,有了这一纸文凭,让我的底气更足了。”祝进说。
祝进表示,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管人生处于哪个阶段,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追求目标,执着前行。“其实,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会在时间的推移下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变得无所谓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2004年,风华正茂的祝进只身来到广东,漂泊几站后,他来到黄江镇一所学校当体育老师,后又辗转到常平教授武术。他要求学生,习武者,要讲武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尚武崇德。我们今天的习武之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祝进说。
“武教头”教出国家队队员
一个偶然的机会,2006年祝进从常平来到了石碣莞华学校,当时莞华学校打算创建武术特色学校,学校把他“挖”了过来。他从此扎根石碣,石碣成了他心中的“江湖”。
在石碣传道授艺整整13年,他诲人不倦地向学生灌输尚武精神。“因为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尚武精神。”祝进坚信,当下,社会正能量正被大力倡导,尚武精神再次得到全社会的推崇和弘扬,因为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目前,祝进在石碣袁崇焕小学当体育老师,也成了名扬一方的“武教头”,整所学校2000多名学生都由他传授武术。祝进告诉记者,他不仅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武术教学,还以袁崇焕军体拳为主体,全面锻炼学生的体质,更好地传承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
他以德授武,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得到了学校、社会的认可。在众多的学生中,祝进最得意的是当年在莞华学校的学生徐海乐,入选过国家武术队。“徐海乐的基本功很扎实,当时一眼就被体校校长相中,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在全国乃至国际青年武术大赛中屡获佳绩。”祝进连连称赞道。
这些年,武术逐步走进校园,学武的氛围越来越好了。在祝进看来,从教育的角度看武术,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学生正义感。
新闻推荐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和孩子之间难免有些矛盾,就比如进房间敲门的事情,这个事情非常小但是却真的会影响到孩子。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