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电影剧照。资料图片
●胡一峰
《少年的你》是近期广受关注的一部影片,截至发稿时在“豆瓣”获得了8.4的不俗评分。虽然主演易烊千玺的“流量效应”不容忽视,周冬雨的演技也可圈可点,但是《少年的你》在青春片的外衣下,包裹着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校园欺凌话题,以及影片透露出的朝“硬核”现实主义转型的创作姿态,或许才是这部影片成为“爆款”最重要的原因。
当下,国产青春片日益凸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已引起了不少评论者的关注。从前几年的《少年班》《嘉年华》,到去年的《狗十三》,再到今年的《阳台上》,与以往一味描写青春的“甜蜜”和“明亮”,或者沉湎于“肆意”与“忧伤”不同,这一类青春片以勇气和诚意直指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迷茫、阵痛和焦虑,引发人们对与“青春”有关的种种社会话题的反思和共鸣。《少年的你》在延续该路线基础上,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预示着这一路线仍将继续深化,也足以引发我们更多思考。
讲述源于生活、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超越一般性、符号化的泛泛而谈和情绪抒发,是这类青春片别开新局最主要的特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具有时代感的青春片,它的青春故事必然是具体的、根植于生活的土壤的。有追求的青春片创作者应如老练的绣工,捕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并转化为影像艺术表达,以独到的针法把关于青春、人生、现实的理解巧妙编织在一起,在展现人物命运的戏剧性的同时,尽力发掘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内涵,进而把青春片从“童话”和“诗意”的空中楼阁降落到人间。这几年比较成功的青春片大都循此路径:《狗十三》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李玩被规训的青春折射出了许多中国家庭在教育观念、亲情伦理上存在的弊端;《少年班》之所以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借助特殊天才少年群体这个角度,击中了“教育焦虑”这一广泛性的社会“痛点”。国外的也是一样,日本青春电影《你的鸟儿会唱歌》之所以让人回味,是因为该片触及到了日本社会底层年轻人困窘、彷徨的日常生活现状。曾经引起热议的泰国影片《天才枪手》,通过考场舞弊这一核心桥段,涉及了泰国社会结构、贫富差异、教育体系等等众多话题,从而为影片拓展出了更广阔的欣赏空间。
《少年的你》在这方面更进一步,把校园欺凌置于高考冲刺背景之下,以此划定了阴阳交错、色调迥异的两大空间:高考复习的教室内,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基调明快、亮丽;一走出教室,顿时令人感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潮湿、昏暗,氛围凝重。这显然是对影响陈念及其同学人生命运的两股力量的暗喻。不论是欺凌者魏莱和她的“跟班”,还是饱受欺凌的胡小蝶、陈念,还有片中混迹于社会边缘的小北,影片对主要角色的成长背景、心理转变都有着较为细腻、完整、可信的刻画,体现出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导演曾国祥希望该片能够展现少年与这个社会的互动,能有“更大的格局和群像感”,学校教育、家庭关系、青春焦虑、社会流动等元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影片的“硬核”现实主义意味进一步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少年的你》等影片对“青春”及其社会意义的理性思考和审慎拿捏,强化了作品的思想质感。青春是美好的,把一切诗意和美好赋予它也不为过,但青春也充满困惑、纠结,更需要理性之光的照耀。在近年来成功的青春片中,我们看到,创作者注目之处不仅从外在的青春色彩,深入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人格的成熟、心理上自我认知的摸索、社会关系的构建等层面,更难得的是,在观照的过程中保持了一种客观、平和、警省的姿态,因而在带给人情绪感染的同时,促使观者久久思索。例如曾引发致敬老师热潮的《老师好》,在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教育氛围之余,尽力打破过去文艺作品中对于师生形象的塑造模式,通过幽默化的“师生大战”,展现了教师在青少年成长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少年的你》同样把镜头对准校园,以大量特写镜头、跟拍、手持晃镜以及蒙太奇剪辑,营造出高考前夕的紧张感,但并没有像以往一些青春文学作品那样,一边倒地批判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残酷”,而是对当前教育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对于陈念这样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长大”就必须走出去,而走出去就要顺利完成高考,实现人生的蜕变,这种对创作题材的理性把握,使得该片在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中处于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另一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少年的你》也并没有止步于对焦虑的渲染和放大上,而是为之寻找到了一条不失温情和慰藉的“软着陆”路径。影片在陈念经历欺凌事件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之余,编织进了一段青涩懵懂的少年情愫。陈念偶遇了被打的小混混小北,两个家庭破碎、无依无靠的弱者从此相依为命,给原本冷酷、血腥的故事注入了一丝希望和柔情。虽然这条感情线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较为相像,因而招致“融梗”之嫌,但其意义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北在灯下陪着陈念温习、陈念挡着门不让小北出去混社会等细节,无不让人看到,这两颗被欺凌和被孤立的心灵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抱团取暖、互相呵护,小北让陈念免于身体上遭受欺凌,陈念则规劝小北免于灵魂沉沦。正如著名作家易中天评论所言:“使电影成为艺术的,是克制、分寸感和恰到好处。”
片中的陈念曾经质问:面对欺凌她该向谁求助,打她的人,围观的人?对于这个看似无解的问号,影片以魏莱之死,快刀斩乱麻地给出了一种和解方案。正义并非真的无力,也不会永远缺席。在影片最后,恶受到了惩罚,陈念和小北感情则得到了升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直紧绷的情绪获得了释放,同时导演的初衷——旨在从成人的角度反思能为少年做些什么——也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综观现实主义转型下的青春片,隐隐可见一张共同的问卷:少年该如何长大?不同的影片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殊路同归的似乎仍是时间,“岁月是化解青春焦虑的良药”。《少年的你》开头的倒叙暗示长大成人的陈念已具有了掌控局面的能力。而影片落幕时,成为校外培训机构老师的陈念陪着担忧被欺凌的学生,缓缓而坚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后面跟着变成熟了的小北。我们发现,和陈念当年走过的路不同,现在,阳光铺满了大地。一如《少年的你》中那句台词:“路上一直有阴影,但是抬头总能看见阳光。”
新闻推荐
吴亦凡昨日,吴亦凡起诉广州一公司擅用他照片用作广告代言、侵犯其肖像权一案在北京海淀法院当庭宣判。据北京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