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从新华社编辑徐勇到艺人高以翔,他们的突然离世令人惋惜,也令“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再次被热议。近日,媒体记者多方调查了解发现,尽管近年来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等急救常识已走入大众视野,但AED在国内的推广普及仍不尽人意(《成都商报》12月5日)。
理性而言,AED的普及无法一蹴而就。首先,社会对AED的认识有一个普及的过程,需要整体对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有初步的了解,如此才会逐步实现配备从“无”到有的过程。近些年,公共场所配备AED开始成为国内一些城市的规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成为标配的趋势。
不过,AED的普及并不是“一配了之”的一锤子买卖,配起来能用、会用、管用尤其重要,毕竟是急救设备而非装饰品。如,“黄金4分钟”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AED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是“有备无患”,这意味着AED使用的频率会很低,这将导致保管维养的高成本。此外,AED在应急救命时,关联者会用、敢用至关重要,这有赖于社会急救技术与能力的普及与提升。
可见,AED的普及,除了设备在公共场所的持续投放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急救体系的延伸发展,使得AED是公众共享的急救神器,而不只是公共场所的配套。所以,加快AED的推广普及,还需有系统的思维、长远的眼光。要注重标准化、精细化设计,加强指导、协调,防范无序配置,破解配、管、用的难题,推进共建、共管、共享。
其一,制定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标准规范,对存放地点、标识、保管方式等提出统一的要求,以利于社会推广。如,将AED配置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并加以标识,这更贴近大众的认识。又如,AED保管箱采取刷脸取还的智能方式,即赋予应急时取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备保全的管理要求,还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
其次,完善与细化AED管理的方式,打破“谁的孩子谁来抱”大包大揽的做法,由政府急救管理机构统一托管,引导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参与日常的管理,并提供网络指引等系统的信息服务,使之管理更专业、更集约。
第三,统筹推动急救在公共场所的普及和教育的社会化,将场所工作人员培训成为兼职的急救人员,与AED的普及同步;推动急救教育的课堂化、网络化,提高常识与技能推广的覆盖面。
◎木须虫 公务员
新闻推荐
◆阿子前段时间跟着娃去参加了京郊山里的亲子活动,住在建筑师修整的农家院里,早上起来和一群小学生一起在通往长城的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