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艺人高以翔在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录制过程中猝死。在对高以翔离世表达惋惜的同时,浙江卫视的处理方式备受诟病,争议之声一周仍未平息。12月5日,浙江卫视在官方微博为事件道歉,并发布一篇总监接受专访的文章,公布涉事节目永久停播。
对于浙江卫视的道歉,公众似乎并不买账。在这篇道歉微博下,充斥着质疑和呼吁“真相”的评论,而三联生活周刊发起的超过17万人次参与的投票中,91.7%的参与者表示“不接受,请放出视频”“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调查”,认为“接受,有诚意”的仅约5%。皆因浙江卫视的三次回应都被认为“太迟”,而对于当日施救细节的质疑亦仅部分回应,因而被认为避重就轻。
浙江卫视的处理方式被认为诚意欠奉,并不冤枉。一方面,回应一直迟到。艺人确认离世在凌晨,关于事件的猜测与讨论在热搜上以超高热度挂了一整天,浙江卫视当天22点才发布消息;在两日的连番追问之下,11月29日浙江卫视再发一则简短声明,称会为事件负责,并未对当日细节进行回应;扰攘一周后,要求道歉与真相的声音不断,浙江卫视才终于道歉。另一方面,即使在最新的回应中,浙江卫视以“倒地后1分46秒,现场待命的宁波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赶到并开始实施专业抢救”间接反驳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及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的传言,但大量声音认为这与当日现场观众的说法有出入,于是有了呼吁“真相”的评论。
信息的缺失决定了要给一个让公众满意的“真相”,已经很难。但这并不妨碍对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在这一周当中,不乏反思甚至维权的声音,但有些却未免跑偏。例如,事发后立即有艺人集体抗议类似综艺节目拍摄工时太长是高危工作,被认为是借机营销甚至“吃人血馒头”。这样的指责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心源性猝死的成因非常复杂,而艺人工作相对来说称不上高危。这样的维权可能会让事件本身失焦,反而模糊了反思的重点。
反思不仅是一句“逝者安息,警钟长鸣”,而是要找出症结并切实行动。具体到这一起悲剧,反思聚焦点,一是遭遇类似的情况抢救如何做得更好,一是综艺节目的考量和底线。
心源性突发情况一旦出现,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和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于挽救生命是十分重要的,如十分钟未除颤95%会死亡。事件发生后,有大量对于在公共场所安装更多AED的讨论,这当然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安装之后,更重要的是令AED能有效地得到使用。例如,日本从2004年开始普及AED,在公共场合随处可见,且AED自带语音操作指南,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效使用,亦有非营利机构为公众作普及。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及AED的实操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此次悲剧的一个重要质疑就是,有人指离事发地点200多米即有AED设备,但并没有人取用,浙江卫视对此并未回应。
此外,综艺节目的底线何在,同样值得深思。虽然,未有证据显示高以翔的离世与节目设置直接相关,但节目内容以长时间密集奔跑作为内容,令奥运冠军都大呼“不行”,又以“瞬间死亡”作噱头,依然备受争议。要保障安全底线,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和科学的顾问团队必不可少,从设计到现场,医护团队不该是形式的摆设。而综艺节目的伦理底线,则更值得探讨,如果为猎奇博眼球而突破底线,最终只会失去观众。近日,西班牙一综艺节目为了录下女嘉宾崩溃一刻令其观看自己被性侵画面,遭到大量谴责,十数广告商也停止了投资。守住底线,不仅是对嘉宾和观众负责,也是对节目本身负责。
节目永久停播,是对高以翔悲剧离世的回应,但不该是终点,深刻反思并切实行动方能告慰逝者。
新闻推荐
明星高以翔猝死一事仍在发酵。尽管死者的身份是明星,尽管参加的是综艺节目拍摄,但总体来讲,这就是一起“过劳死”事件。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