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
第41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在开罗闭幕。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部影片参与本届电影节。创始于1976年的开罗国际电影节是非洲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也是非洲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中国知名女演员秦海璐受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出任本届开罗国际电影节的评委,这是秦海璐继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后再次担任国际A类电影节评委,也是评委阵容中唯一的华人女性电影人。
近日,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32部动画片初选名单公布,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赫然在列,中国电影“走出去”成为热点话题。
针对这个话题,秦海璐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电影更好“走出去”的关键所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她看来,首先需要讲出认同感,让大众在情感上认同或在思想上共鸣,在认同的基础上,其次需要讲出民族自豪感,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羡慕。“从历史上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现在,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地位显著增强,讲民族自豪感的故事恰逢其时,讲现代人的民族自豪感故事更是极有必要。”她说。
谈及中国电影在世界市场的优势和劣势,秦海璐认为,中国电影素材之丰富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多元,可以讲的故事有很多,可以讲人、讲事、讲文化、讲民族、讲美食、讲时代发展等方方面面,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优势。而劣势在于能激发共情和讲述大爱的作品少了点。电影作品需要有世界语言的共通性才能受国际市场青睐,所以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富有大爱,更宏大叙事的作品诞生,而不只是纯粹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在"以小"上做的非常好,但在"见大"上仍有欠缺,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见大而见大。今后不妨换个角度试试"以大见小",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她坦言。
说到自己对电影的偏好,秦海璐说:“就我个人而言,人文关怀类的电影是更能触动我的。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大爱,这种人文关怀生发于某一种时局,某一种特定环境,通俗地来说就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影响世界的故事,透过小人物看到世间百态,从而引发社会的反思和警醒。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作为本届电影节的评委,她平均每天需要看3、4部电影,在中东各国的众多电影作品中,她看到战争、纷争等时局变化给人们生存状态带来的变化,看着这些众生相的反应,深受触动。“透过这些艺术作品,真的是会祈祷世界和平的,如果不是通过这些作品,和平世界里的人又如何能够懂得他人的苦难,这样的作品是发人深省的。”秦海璐这样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那时风华》将于12月10日起在全国上映。影片改编自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