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火》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刘海玲
说到与自然灾难有关的电影,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龙卷风》《后天》《地火危城》《完美风暴》《天崩地裂》等好莱坞大片。它们大多讲述了勇敢正义的主角在天灾降临之际,奋不顾身解救亲人、甚至拯救整个人类世界的惊险故事。在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终于有一部以火山爆发为故事背景的国产惊险动作片,展示了中国英雄在危急关头表现出的中国人的情义、担当和智慧,这就是2019年末内地贺岁档上映的电影《天·火》。
《天·火》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首先是从好莱坞灾难类型片的成熟模式中汲取了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又结合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身份认同大胆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同类型电影带给观众的程式化的重复感。
客观来说,好莱坞的类型片之所以能历经百年发展风行全球,在于其在对人类审美心理进行充分研究和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了一套银幕呈现规律。就灾难片而言,最大的看点之一便是影片的“奇观化”,而这来自电影对灾难场景的逼真呈现。《天·火》以精湛的制作技术,在大银幕上描绘出火山爆发前天火岛的壮美和神奇风光,接着又从不同角度模拟再现火山爆发全过程令人屏息的紧张氛围。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建立在真实感之上,《天·火》颇具震撼力的“造境”,是吸引观众情感投入的前提。同时,《天·火》在逃生、救援场景的设计上也很有想象力。天火岛的空中天台和缆车,以及摩托车、越野车、救生船、无人机、直升机等交通工具的轮番出镜,生动多样的动作设计,配合熔岩、火球、火海、烈焰、火舌、火山灰等奇景险境的铺陈渲染,既惊险刺激,又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
此外,影响灾难片观赏性的另一个因素,是主创团队对故事逻辑和叙事节奏的控制。影片以20年前地质学家李文涛(王学圻饰)一家三口突遇火山爆发作为故事预设的“前史”,在事故中,李文涛的妻子不幸遇难,而他和女儿李晓梦(昆凌饰)则侥幸生还。成年后的李晓梦在天火岛研究出“朱雀”系统,当火山异常活跃、出现喷发征兆时,李晓梦提醒天火岛上的度假村关闭景区,父亲李文涛随后赶到天火岛劝女儿离开。火山爆发后,父女组团逃生并实施援救,由此正式展开故事主线。在李文涛父女步步惊心、险象环生的逃命途中,又穿插了两条情感辅线:一是父女二人从埋怨逐渐走向和解,最终冰释前嫌;另一条是探险团队成员正楠(窦骁饰)和女友佳慧患难之中见真情,辅线与主线的交织,构成了影片张弛相间的叙事节奏。
电影的魅力还来自人物形象的塑造。李文涛是大学地质学教授,对火山活动规律很有研究,深知自然之力的强大和变化莫测。火山爆发中失去母亲成为李晓梦的童年创伤,也是她一心研发火山监测系统的精神动力。正楠对佳慧的爱情使他更加无畏,充满勇气和活力。王学圻、昆凌、窦骁、詹森·艾萨克等一众演员,对角色的情感把握得当,演绎得精细传神,引人入胜。
素有好莱坞“编剧大神”之称的罗伯特·麦基说过:“观众的情感投入是由移情作用来维系的……当我们认同一位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时,我们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文化主体面临着自我身份的指认和选择。在好莱坞电影面前,中国观众是以“他者”身份来观看的,始终与作品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和文化上的隔膜感。而国产片中不论是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还是伦理范式、情感逻辑,都有着中国文化的亲缘性,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认同和产生共鸣,同时满足了国人的文化主体性需求。贴近中国观众,展现中国人的形象和品格,讲述一个“关于爱与勇气、选择与放弃、自救与他救的中国式英雄的故事”,这正是《天·火》不同于一般好莱坞大片的根本所在。
《天·火》揭示题旨的一句话,出自《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指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片中反面角色是一位商人,他不顾火山地区可能蕴藏的危险,强行开发旅游景区,罔顾李晓梦的警告,狂妄地威胁“你拿出数据来”,代表了唯我独尊和唯利是图的一类人。从一块手表指针的滴答声中,有人听到的是“钱的声音”,而影片中获救的小女孩听到的却是心跳的声音。这个细节流露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律动的和谐统一,直至抵达“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电影永远是带有遗憾的艺术。《天·火》在多个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也许影片还可以在某些故事细节设定上再推敲一下,做到更缜密、更合理、更扎实,人物形象也可以刻画得再丰满、深沉、耐人咀嚼一点。但不能否认的是,《天·火》敢于在国产惊险、灾难、动作片上迈出尝试的一步,对于促进类型片的多元化发展是具有推动意义的。正是一部部敢于“吃螃蟹”、具有开创性的影片令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中国人对昂扬向上的中国文化充满自信。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报道“我可能就一直拍警匪片了吧,我一直想成为中国内地只拍警察题材的导演,想把它做到极致。”面对“除了警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