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彦豪
“马三保”在马六甲是一位圣人,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这座仅70多万人的古城,居住着近一半华裔后人。“马三保”的名字,却叫响了古城的古街、古庙、古井,还有草木青翠的山岗。
为什么中国明朝一个三保太监能在异国他乡受到人们如此敬重和景仰呢?话从600多年前说起,在蔚蓝的海洋背景下,郑和几度率领着中国庞大的船队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到过马六甲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三保街、三保庙、三保井,还有三保山,那是马来西亚为纪念中国航海家郑和而命名的。
郑和,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攻入云南,时年10岁,他就被掳入明营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靖难之变,马三保效命于燕王朱棣,并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特御书“郑”字赐马三保,改名为和,任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遥想当年,郑和用生命开辟了一条通往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所到之处,有多少人为之臣服多少人为之仰望;他以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让中国成为令人瞩目的国度。于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名扬全球;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光芒万丈,曾几何时,谁敢与中国争霸。于是,郑和也成为世界历史上一名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沿着三保街一路漫行,路旁繁星似的黄花飘着淡淡幽香,不觉间,就到了保山亭。此亭相传是苏丹为汉丽宝公主所建,建于1673年,寺内供奉着郑和坐像,故称“三保庙”。走到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说的是郑和宣扬了国威、传播了文化、促进了交流,威望很高。整座庙分为三进,依旧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黄瓦、红柱、白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你瞧:屋顶雕刻的动物,栩栩如生;飞檐上的彩龙戏珠,活灵活现;它分明象征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扬帆远航的胜景。而每进里面都挂满灯笼,神台上香火缭绕。
在三保庙的旁边有一口井,名曰“三保井”。当年郑和为了将士饮水而开凿的,从此马来亚人才掌握了凿井技术。这口井常年不会干涸,井水清洌甘甜,只要喝下一口井水,一定不会忘了马六甲。于是,刘德华那缠绵的歌声便萦绕在我的脑际: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伤悲;就算我会喝,就算我会心碎,不会看见我流泪……而今这口三保井却成了善信和游人许愿的地方了。
在马六甲还有一座中国山,又名“三保山”,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中国公主远嫁南洋的故事。15世纪中叶,马六甲的统治者是一位年轻聪慧的满苏沙时苏丹。有一天,一艘中国船驶抵马六甲港,船内四处插满了金针。船长给苏丹送去一封信,告诉他,说:“每一根金针代表我的一个臣民,要是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你就会知道我的权力有多大。”苏丹接到信后,思索片刻,命人送去回信,并在船上装了好几袋谷米。信中写道:“要是你能数得清这艘船上的谷米,就能准确地猜出我有多少的臣民,也就会知道我有多大的权力。”中国皇帝知道后,十分欣赏苏丹的聪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汉丽宝嫁给他为后。苏丹大悦,在一块山地上专门为汉丽宝公主修建了宫殿,并把这座山命名为中国山。从风水学上说,这是块宝地,现在成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墓葬群。
其实,马六甲的那街、那庙、那井、那山就是海外华夏子孙的“乡愁圣地”,有着他们对家乡的“海丝情结”。因为是同根同魂的华夏子孙,中国——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故乡。所以,这里的一切都更加让人铭记在心。当我伫立于三保庙,远眺三保山那1万4千6百多座中国华人坟地时,那一刻——饱经沧桑的乡愁,震撼了我的心灵,自己就这样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热泪!
新闻推荐
邓紫棋李荣浩林俊杰孙燕姿接连创作 “抗疫”歌曲传递温暖和力量 “就算再艰难,爱不会离开”
信息时报讯(记者陈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展至今,各行各业都为打赢这场“战疫”群策群力,文艺界亦如此。除了捐款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