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
去年《八佰》就小火了一把,当时是因为“电影遭禁,择期上映”。以为这个择期就是无期了,没想到一年后竟然上了,还赶了个暑期档的尾巴,也算是2020年疫情加洪水加各种糟心事之外的一点小惊喜。既然被关了一年禁闭,就没报太高期望,比如逻辑乱了、跳戏等等吧。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所以看完之后还挺满意,甚至还有点惊喜。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具备一部好电影所具备的戏剧性。一条苏州河,北岸一片焦土,人间炼狱,南岸歌舞升平,花花世界。最关键的是,一场小范围战役,半城池的人围观。这是电影最玩味的地方,它很好地利用并放大了这种对比,不止一遍强调了联合租界的霓虹灯和声色犬马,制造了强烈的错位感。而从租界的视角看到的四行仓库和孤军,有种特别的悲壮,这种悲壮制造的感动,远远超出那匹白马,也超出那个一骑绝尘的端午版赵子龙。台湾1975年拍摄的《八百壮士》中,因为环境和技术的限制,苏州河两岸没有同框,两岸的对比也不强烈,我想这应该更贴近历史真实,不过我倒宁愿被《八佰》欺骗,能被骗出几滴感动的泪,并且夜不能寐,迫不及待想知道八百壮士的前世今生,《八佰》岂不是功莫大焉?
按说,为一场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的战事,如此感动有点不理性,但象征意义也并非无意义。那面国旗升起来的时候,不但表达了情怀,还有点“向我开炮”的意味,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部分同情和关注,从战略角度看实际意义又大过了象征意义。而且,谁能说那些陷在日军合围中的战士不勇敢,打一场不会赢的仗,打一场没有援军的仗,团副谢晋元等将领不悲情呢?这就说到家国情怀了,不管怎么说,是家国情怀让他们放下了功与名,放下了生和死,赢了是输了也是,多了是少了也是。电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赚到不少眼泪,我们被抗日神剧麻木了的神经,也被《八佰》给挽救了。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到了奥斯卡获奖影片《血战钢锯岭》,能让观众产生这种联想,也是《八佰》的厉害之处。《八佰》的激战场面几乎可以跟《血战钢锯岭》媲美,不过后者的重点不是爱国主义而是人文主义,虽然是战争片,但主题是一个人对“我不杀人”这个承诺的兑现——拒绝拿武器却又执意上战场的青年道斯,偏执地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不但坚决不杀人,而且在战场上无差别挽救了七十多个战士的生命,既不分伤残等级,也不分敌我。同样是信仰,片中的日本军人不惜同归于尽,军官更是以切腹自杀殉道,与青年道斯两相对照,真是判若云泥,一方生的伟大,一方死如鸿毛。片中不多的慢镜头大部分给了绝境中的日本士兵,这些大和勇士以一种决绝的方式为“国”捐躯,却让人难以肃然起敬,因为从他们信仰的国家理想中看不到最起码的对生命的悲悯,他们为之牺牲的价值经不起历史的追问。在历史的注视下,狭隘又危险的极端民族主义只能伴着他们的碉堡一并坍塌,并被埋葬。
《八佰》虽然在主题上没有突破以往同类题材的局限,但也努力做了很多人性的渲染,在展现爱国志士奋勇御敌的惨烈之余,腾出手勾画了很多个体,那些在电影里很容易只是符号的士兵有了名字,有了职业,有了老家、老婆、社会关系。他们会害怕,有私欲,想逃跑,喜欢看美女。都是活生生的人。很多人吐槽影片中枪毙日军俘虏给新兵练胆的桥段,因为不符合史实,也不合乎国际公约,但我觉得这里导演的犯规可谓用心良苦,他想通过这部分情节表现普通人本该有的对生命的敬畏——哪怕面对的是敌人,也下不了手。可惜这点在电影里只是蜻蜓点水,也决定了这部电影在国际大奖上走不了多远,更没办法跟《血战钢锯岭》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八佰》的欣赏,有机会我要去苏州河边的四行仓库看看,并献上一束菊花。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国家电影专资办8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我国电影票房约为36.96亿元,取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