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北京时事评论员
一篇刷屏的博士论文后记,引发了一波情感爆炸式的感动潮。刷屏当晚正好我在上课,就跟学生开玩笑说,你们也许可以不好好写论文,但一定要写好“致谢”,你们的论文肯定不会火,没几人会看,但说不定哪天“致谢”就火了呢。
玩笑归玩笑,哪能不好好写论文,没有一篇好论文,哪配得上写一篇动人的致谢?我在我的博士论文的致谢中是这么写的:致谢是需要资格的。经受过学术挑战,站在一个经过努力跋涉而抵达的路口,吃了很多苦,才让自己配得上写一篇走心的致谢,感谢那些在这段艰难攀登中给予过帮助的人,配得上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不是可以随意说出口的套话,这是一次心灵仪式,一份对努力的交代,一种历尽千帆后与少年初心的对话。有几个博士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着致谢?
所以刷屏,因为触动了这个国家最普通的那群人拼命去读书、用力改变命运、用力生活的情感结构。我上学那会儿还没有社交媒体,论坛刚兴起,那时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是这篇致谢第一句所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的面前”。那一年,王宝强15岁,那一年岳云鹏18岁,那时候刘强东还在中关村卖光盘,那时候雷军还在金山打工……换一个故事,不变的是那个关于底层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母题: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决定新闻》中谈到,此起彼伏的新闻热点不是随机的,背后有着一个国家的恒久价值和一国人的情感结构,这种恒久价值决定着新闻。这篇论文致谢,是因为触动了中国人“深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恒久价值,才成为了新闻。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您如何有计划地引导儿子张智霖逐渐接班乐通股份?张彬贤:其实很早就有这些规划,从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