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聚焦小镇青年的高考现状。
正點观影 影观正点
“情怀”是一把双刃剑,能勾起大家的回忆,也能让你瞬间腻味。曾经多少TVB的好剧、好节目令人津津乐道,现在有新的节目、剧集让这些“熟面孔”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打出“情怀牌”,但是节目好看的最重要标准是剧本好、制作好。“情怀牌”消费过度就不香了。
而“高考”是许多人抹不掉的记忆,一旦提起宛如昨日,酸甜苦辣,浮上心头。本期点评的聚焦高考的纪录片《高三》,再次让大家集体回忆那365个难眠日夜,多年过去,是否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呢?
这部聚焦高考的纪录片凭什么打8.4分?
ECHO
回到高考,回到武平一中,回到周浩的《高三》。高三的午后,和煦的阳光照进教室,大家都埋头在厚厚的试卷中奋笔疾书。小镇学子的日常,伴随着琐碎,重复,疯狂。在教室这个公共空间话语体系中,记者型导演周浩手持DV,将镜头聚焦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七)班的小镇师生。故事里,有严厉善良的班主任王锦春、刻苦紧张的尖子生林佳燕、逃避摇摆的中等生张兴旺、放弃高考的“差生”钟生明、沉湎爱情的早恋生王越、林曦……这些小镇师生们是独立鲜活的个体人物,在镜头的不断推演之中,又成了高三学子的社会群像。
高考,是小镇学子的“中国式出路”。对小镇青年来说,在万物皆可卷的世界里,输在起跑线的人生也应该有曙光。而高考制度便是涉及社会公平的最后底线。琐碎的喜怒哀乐,滋长的万千情愫,个体的对立与异化……一切的一切,随着影像的飘来散去,在小镇学子的日常生活中被消磨得平淡无奇。片中的小镇学子们,寒窗苦读十二载,终归找到了属于自身的“中国式出路”。
本文不是一篇励志文,影片也不是一部励志片。在数位写实主义浪潮的裹挟下,导演周浩从图片新闻摄影转向影视领域。在周浩所摄录的镜头故事中,武平一中的小镇学子通过高考走出了自己的“中国式出路”,实现了阶层的向上流动。而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改革切实解决了社会存在的一部分痼疾。也许,它也滋生出了新的症候。但作为国内首部关于高考的独立纪录片,《高三》凭借其真实属性,成为回应这些社会问题的有力窗口。
卖惨就能逆袭?别做梦了
见习记者 蹇玥
难得一见的是,最近有一部豆瓣8.3的港综小小地出圈了——《好声好戏》。《好声好戏》是一档配音演员的竞技类节目,它的创意几乎复制黏贴了芒果台的《声临其境》。不过它根据地域特色做了一些本土化调整。《好声好戏》将舞台还给了真正的主角——专业配音员。
每期有7位评委,2位导师,他们不仅可以点评,还能和参赛选手一起配对手戏。对粤语区观众来说,这些评委中有很多童年回忆杀。
阿姐汪明荃作为主席评判的身份坐镇。刘江老师这张脸,一看就是港片老熟人了,经典角色很多,19年还出演了《金宵大厦》……
赛制很简单,每集时长很短,差不多20分钟,作为下饭综艺正好。它没有那么多虚伪的客套话。实事求是,不会“和稀泥”,也不会特意“搞事情”,导师们会根据选手表现给出专业意见。
被质疑是强捧的TVB小花冯盈盈,港姐出身,争议不断,上来就卖惨,说自己被各种吐槽balabala。第一期最惊艳的是曾在《神雕侠侣》中饰演傻姑的陈安莹,她一人分饰三角,连小孩子的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就这么一位妥妥的实力派,居然输给了新人冯盈盈。
不过正是因为起点低,所以增加了这档节目“养成系”的看点,更加真实接地气。到后来,经过几轮比赛和评委专业培训的冯盈盈,确实有一些进步。但,这就逆袭了吗?
节目的首席创意官,谁也不能阻拦他的王祖蓝,这回有点人间清醒的感觉,很敢说。冯盈盈莫名其妙pk掉老前辈,一路晋级到决赛,因为演一段比较苦情的戏,她录个节目从早上哭到上台,drama至极,搞得王祖蓝忍不住暗讽。直接质疑对方:“我很担心你是否适合做这一行”。
夸了这么多,这节目到底值不值现在这个分呢?恕我直说,8.3还是虚高,绝对有一部分“情怀分”。据说节目还会筹备下一季,希望那时候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意和惊喜。
新闻推荐
梁金生69岁,穿黑色改良中山装外套,戴一副方正的银边眼镜,鬓角的白发微卷,又从镜腿儿下钻出来。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两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