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叛逆者》海报。
电视剧《叛逆者》剧照。均系资料图片
“在动荡时局和充满罪恶感的暗黑世界中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生价值。《叛逆者》里有林楠笙完整的成长故事线,一起感受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很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谍战剧了,希望后期保持水准,可追。”
……
网友们的热评,映衬出电视剧《叛逆者》的不俗:播出前9天,竟8次赢得收视率冠军。12集后,豆瓣开放《叛逆者》评分,8.4分,表现堪称惊喜。
在类型剧中,谍战剧是最易套路化的一种,《叛逆者》却拍出了新意,其中关窍,值得推敲。
超越类型剧的窠臼
《叛逆者》的故事不复杂,讲述出身贫寒、有上进心和朴素情感的青年林楠笙(朱一龙饰),在抗战大背景下,为报国,误入国民党复兴社,成为一名特务。他原以为,通过培训,他会被派到与侵略者斗争的第一线,却意外被选中,专门对付中共地下党。
刚开始,林楠笙将这视为正常的工作安排,全身心投入。可随着对现实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发现,所谓复兴社,不过是以个人崇拜为原则而成立的特务组织,从上到下,腐败丛生。林楠笙深感困惑,随着与中共地下党人的接触增加,他心中潜藏的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怀被唤醒。《叛逆者》精描出林楠笙的心路历程,并从这个典型人物入手,不仅映衬出一代青年人的选择,且阐释了大历史走向的深刻逻辑。
更重要的是,每一代年轻人都注定要经历与林楠笙类似的成长,都要面对与他类似的撕裂,都要思考他曾想过的问题……这让《叛逆者》超越了类型剧的窠臼。
荧屏上曾“谍谍不休”
谍战剧的魅力,源于不同利益方激烈博弈,这让原本因果关联不强的生活变得环环相扣。我国谍战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前,以《羊城暗哨》《保密局的枪声》《敌营十八年》《暗算》等为代表,形成“反特片”的审美模式,即敌我分明,基本是单线叙事,很难扩展成多线故事,给观众以缓慢、雷同、不真实之感。
自2007年《特殊使命》起,开始走向“新谍战剧”。《潜伏》《长江一号》《伪装者》《黎明之前》等佳作不断涌现,掀起收视高潮,被网友们戏称为“谍谍不休”。
然而,“新谍战剧”究竟“新”在哪里?这个“新”常常被简单等同于“娱乐化”,会武术、枪法出众、逻辑水平高、会谈恋爱、相貌英俊等,已成间谍标配。谍战需要专业性,但它只是工具,胜利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理亘古不变。不少“新谍战剧”恰恰背离此基本点,所以故事越来越复杂、表演越来越生动、悬念越来越精巧,却难挽回收视率江河日下的局面。
情节必须为人物服务
《叛逆者》被追捧,源于它本身就是“新谍战剧”的叛逆者。
首先,以人为核心,而非以情节为核心。为表现林楠笙的内心冲突、犹豫、两难,《叛逆者》在故事设计上刻意留下许多空间,逆转了许多“新谍战剧”的逻辑:情节为人物服务,而不是人物为情节服务。
其次,人物性格逻辑高于故事逻辑。在《叛逆者》中,不乏看上去“不合理”的细节,比如:看到下线被敌人包围,顾慎言(王志文饰)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地下党员竟想单枪匹马救对方出来。正是这些故事逻辑上的“异常”,才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人物性格设定中——革命者也会鲁莽、幼稚、失误,却永葆理想与爱的光芒。正是这些,才促成林楠笙的转型。
其三,台词不只是推动情节,更需表现人。一直以来编剧弱势,台词的文学性被忽略,只能起串场作用。《叛逆者》则做出较多努力,值得咀嚼的台词与细节使其具备了深读的可能。(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罗慧怡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尔·盖曼在《美国众神》里虚构了一个充满神灵的世界,奥丁、洛奇、安纳西,古老的神明因为丧失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