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峻铭(左)在参加马拉松比赛
黎峻铭跑步获得的奖牌杨妈一提起自己的儿子黎峻铭,心中立刻充满了爱意,向记者分享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照片,聊着儿子最近掌握的新技能。
在不久前的肇庆国际马拉松赛上,第一次参赛的黎峻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公里的半马赛程,拿下自闭症参赛者中的冠军。
现在,家住广州的黎峻铭可以自己搭地铁去职业中学上课,每周二和周六自行去伴跑机构参加跑步训练,学跳街舞、打篮球、上网搜索资讯……
拥有今天的成果,背后的辛苦只有杨妈知道。从黎峻铭两岁半确诊为自闭症开始,她用爱为儿子不断拓展着受限的人生。对杨妈来说,这场人生的“马拉松”,她不仅是“陪跑”的角色,也在一路学习和成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妈妈我回来了。你好,姐姐。”下午4时,黎峻铭从职中放学回到家后看到记者,礼貌地伸手问好。
从5秒开始练“定力”
在儿子两岁半时,杨妈发现他有些不对劲。“他特别多动,搞东搞西,一秒都停不下来。”当时,杨妈经营着一个发廊,黎峻铭总是跑来跑去,“一家人根本没法好好吃饭。”
直到有一天,黎峻铭突然不再说话了。这急坏了杨妈夫妇,开始带着孩子四处求医。2006年,黎峻铭被诊断为“自闭症”。第一次听到“自闭症”的他们瞬间懵了,之后更是从专家口中得知“这个病将伴随孩子一辈子”。
“医生建议家长要有一人专门照顾孩子,不然孩子会越来越严重。”杨妈说,那时两人吵到一度要离婚,最后她卖掉了生意不错的发廊,仅靠刚起步创业的丈夫维持家庭开支。
随后的一两年,杨妈带着黎峻铭辗转在广州多家康复训练机构。有次她发现,在一家以运动为主的机构待了三个月后,儿子的多动症状少了很多。她通过向孩子“取经”知道了“田鸡跳”、翻筋斗等样式后,就在家继续训练黎峻铭,“每天下来翻400个筋斗,把过剩的精力消耗掉了。”
杨妈一边观察孩子的行为,一边看书、听讲座摸索训练儿子的方法。她发现黎峻铭特别喜欢吃饼干,这为在家训练提供了思路。那时,黎峻铭的眼睛“不看人,眼神很飘”。她就训练对视,“眼睛看着我5秒以上就奖励一条饼干。”她特意用透明塑料袋装着饼干挂在一旁,还没数到“5”黎峻铭如果先动了,就得不到饼干。“走得通,看得到进步,才能走得下去。”
放学后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体力运动、传球盯球训练,连家中的各色豆子都被派上用场——用黑豆、黄豆、红豆等做颜色配对,培养黎峻铭的定力。渐渐地,5分钟、10分钟,黎峻铭也能坐定了。
“一堂课45分钟,坐不定的话学校不会要他的。”她想让孩子进入课堂。
从“1”开始教数学
提起“黎峻铭满校园跑,老师满校园找”的“黑历史”,杨妈总是忍不住发笑。但在当时,让孩子能够上幼儿园并不容易,往往只待了几个月,儿子黎峻铭就又被劝退了。
有了定力基础后,黎峻铭在荔湾区的一家特殊学校待了两年。常规训练之外,杨妈也开始结合在校的文化课程,为儿子入小学做准备。
一直到6岁,黎峻铭都不再说话,只会简单地发声“啊”。杨妈就用夸张的嘴型反复训练儿子,说话从一个字变成两个字,从“啊”到“爸爸妈妈”。
数学是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天敌”。“从1开始,让他明白1代表1顶帽子、1颗花生、1个人。学1+1,就拿两个碗,中间放个很大的加号,放一起让孩子数。”杨妈说,除了掰指头,她用上很多生活实物,让孩子有数字的概念。
“从1到5,几乎用了一个月时间。加到5之后,到6就比较容易了,一直到10。每个阶段学会了,就反复巩固出题目,答对了奖励饼干。”
减法相对更难。杨妈拿苹果、碗筷反复示范“拿掉就是没有了”的概念,让黎峻铭理解。吃饭前,她都会让黎峻铭数人数、数筷子,等丈夫上班走了,再问黎峻铭有几个人。“走了就是减,没有了就是0”,这样的“土味”教学法十分奏效。
10以上的加减法教起来比较吃力,杨妈就想到用“吃花生”的方法巩固,“摆两堆花生,减掉多少就是吃掉多少颗,再数。”就这样,11~20的加减法,黎峻铭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学会了。杨妈大方地笑着说,“为了学数学,那一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花生。”
现在,100以内的加减法,黎峻铭凭口算就能得出结果。
生活无处不在学习
虽然走了些弯路,但杨妈还是带着黎峻铭“进阶”到了小学阶段。
“儿子对环境特别敏感,刚到新环境很好奇。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老师,没问题也会产生问题。而遇到理解的老师,全班孩子都会帮助他。”杨妈说。
两年后,黎峻铭转到荔湾区一家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程。杨妈申请延长三年,“算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杨妈有着清晰详尽的计划,“多动有没有少一点,运动有没有到位,今天有没有多学一个字”。黎峻铭的生活也无处不在学习。“不能让孩子单独待着超过15分钟”,为了让他走出自己的世界,杨妈把日程排得满满的。
她让黎峻铭养成习惯,把每日从家到学校发生的事情像写作文一样写下来、读出来。杨妈甚至创建了微信公众号,让黎峻铭把日常记录下来。
在家里,重复的机械运动被家务训练取代。杨妈把洗碗、烧水、洗衣、叠衣等分解步骤,反复练习,让孩子理解火灾、燃气等潜在危险。现在,杨妈可以放心地让他一个人出门。
“有的家长放不下面子,不让自闭症孩子出门。但只要帮到孩子,我的面子就是一块皮,不值钱。”年过五旬的杨妈笑着说。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眼光
黎峻铭在校时,杨妈提前做好家务和晚上训练的安排,“我就可以百分百用心,专注在孩子身上。”
吃饭是很好的训练场,除了语言和运算能力,家人总会请黎峻铭帮忙摆碗筷。工作再忙,爸爸也会每周末带黎峻铭出去吃饭,每次,家人都让黎峻铭自己点菜。“要让他参与,有存在感。”晚上,他们也会一起做家务,下楼倒垃圾、买菜等。
有次喝早茶,因人多拼台,旁边的家长看到黎峻铭,就要求换台。遇到这种情况,杨妈毫不犹豫地上前解释:“我的孩子是患有自闭症,但他各方面都很乖,不会骚扰到你们,请你们理解。”
身心都在成长的黎峻铭让杨妈看到了更广的空间。她为儿子报名了篮球、游泳、街舞等培训,只要孩子喜欢就会继续上。一年前,黎峻铭加入广州市星友伴跑团,每周两次训练从未间断。
多方位调动黎峻铭后,让杨妈颇为欣慰的是,他的语言也不再是机械地应答,而是渐渐有了主见。黎峻铭的衣服不少都是自己挑选的,十分时尚。
她愉快地分享起孩子的独特眼光。“他从小就喜欢看到汽车杂志,每个月我们都跑到书店去买。”很长一段时间,黎峻铭看到马路上的车很快能分别出品牌。
爸爸需要买车的时候,还特意征求了黎峻铭意见。“他特别自信地推荐了一款型号,没想到后来爸爸真的买了这款,他特别开心”。
将来还要工作和结婚
在最新的评估中,原本“中度自闭”的黎峻铭现已被评为“高功能”,意味他融入正常人的可能性更大了。
杨妈还有更长远的打算——让黎峻铭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关于未来,杨妈有两种打算。一是陪着黎峻铭一起工作,只收一份工钱,直到黎峻铭能够独立操作。另外一种打算,她参考了许多国外的经验,更倾向于家庭工作坊的形式。“找三五个状况比较好的家庭,互相教对方的孩子,如何用钱、买菜、煮饭、运动等。然后寻求街道办支持做个小超市,卖点饮料、西点之类的。”杨妈温馨地畅想着。
家庭生活越来越好,看着黎峻铭成长为招人喜欢的靓仔,杨妈的另一个心头大事是孩子的婚姻。“除了沟通上差一点,黎峻铭做事很棒。作为一个妈妈,要让孩子尽量活得精彩。”她希望能在他30岁前为孩子找一个正常的姑娘结婚成家。
作为一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杨妈也很乐于分享这些经历。尽管每个自闭症孩子的特点、发病情况和恢复过程都有差别,自闭症的病因仍然是医学界的一道难题,但杨妈坚信,“家长接受孩子是第一步。家庭只要不放弃,坚持用心教育,自闭症孩子也可以过得很精彩。”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刘亮特约记者方斌通讯员沈文利)近日,广东(肇庆)万洋众创城举行封顶仪式,庆祝该项目首期封顶。广东(肇庆)万洋众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