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18年中山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暨第五届“中山市人才节”在中山博览中心举行。
粤港澳合作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层峰会。核心提示
今年4月2日,省委书记李希到中山市调研,对中山提出了新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中山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中山处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下,中山的区域优势更加凸显。市商务局将充分发挥中山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贸易优势和通关优势,建立与自贸区相关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积极承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溢出,提升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挥区位等优势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山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同时,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产业优势也非常突出,随着中山市重塑营商环境新优势工作的推进,贸易优势和通关优势也更加明显,这为中山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
第一,区位优势。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东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东南与珠海接壤,毗邻澳门;西面与江门相邻;北面和西北面与广州、佛山相接,是珠江口“A”字形交通格局的重要枢纽,90公里半径内有5大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和4大国际化的贸易港口(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香港葵涌港);中山轨道交通已接入国家高铁网,通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中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外轮可直达中山码头。同时,中山毗邻南沙、前海、横琴3个自贸片区,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战略通道加快建设,高速、高铁、城际轨道、快线、港口等集结成网,人才、科技、物流、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捷。
第二,产业优势。中山实体经济基础扎实,市场活跃度高。全市有各类市场主体近36万余家,上市上板企业达104家。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0家外资企业在中山投资经营。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9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健康医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灯饰光源、家具制造、游艺设备、五金制品、食品工艺、海洋工程、电梯等一批百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贸易优势。中山作为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城市,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多年来贸易总量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3450亿元,对外依存度为75%,外贸表现尤为突出。2017年中山进出口总值2581.5亿元,比增15.4%,其中,出口2055.6亿元,比增16.6%。中山外贸出口与灯饰光源、金属制品等一批较具实力的产业集群密不可分。中山出口灯饰质量安全示范区已建设成为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古镇灯饰产业基地、小榄五金产业基地已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中山美居产品南非中南展贸展示展销中心被列为广东省商务厅“境外广东名优商品展销中心”培育项目。
第四,通关优势。中山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于2017年8月上线,推动全市“单一窗口”报关覆盖率、报检和水运舱单覆盖率大幅提升。中山监管通关信息平台覆盖全市4个港区,一般进出口企业、大型生产企业货物平均流转时间缩短10个小时和5个小时,通关效率分别提升27%、56%。中山港神湾港区高分通过国家口岸核心能力考核专项验收。
新的发展时期,市商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广东建设“两个窗口”总目标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总任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立足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坚持突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对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推动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贡献。
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中山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已发展5个国际友好城市、13个国际“准友城”,与20多个外国驻穗领馆建立常态化、实质性的交流合作机制。2017年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贸易进出口总值达626.2亿元,占全市总值24.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额累计达12.4亿美元,涌现一批重大对外投资项目,如中山联昌喷雾泵有限公司、中山长虹电器有限公司分别在泰国和巴基斯坦设立生产基地,进一步开拓东盟和南亚市场。
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商务部门将完善中山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依托同乡会、商协会及行业协会,加强三地境外投资推广机构合作,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湾区国际贸易平台。鼓励灯饰、家居、五金、小家电等优势产业,利用“一带一路”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综合性产业基地,形成中山产业境外集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大型物流企业抱团在境外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海外仓。完善贸易“双平台”建设,积极引进进出口平台项目。
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建设境外名优商品展销中心,扩大中山品牌影响力。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培育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发展大数据+电子商务、大数据+文化创意、大数据+中医药等数字贸易产业。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积极对接广州花都市场采购试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重点扩大来自欧美、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鼓励建设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推动小榄五金、东凤厨卫家电等国家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山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落实国家政策大幅降低市场热销消费品、药品进口税率政策,扩大冻品、乳制品、水产品、酒类等优质消费品进口,建设优质进口产品基地。加强出口名牌企业政策扶持,支持出口名牌企业开展境外宣传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认证。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行发展,提升服务外包水平,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
目前有97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山市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5家。至2017年底中山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47.28亿美元,其中港澳地区外资98.51亿美元,占比达67%。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从2010年的28.8%提高到2017年的67.7%。在未来发展中,中山市将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
在招商引资方面,2017年,共统筹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20个,其中已签约项目176个,投资总额超1100亿元,4个百亿级项目签约,招商项目总数、投资额、动工数分别增长274%、115%、137%。在未来招商引资中,中山市将集聚创新资源、加速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大湾区合作等。
在未来招商引资工作中,中山市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发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临海医疗器械装备园区、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瑞(欧)工业园等园区集聚效应,谋划建设大湾区医疗中心。加快海外经贸办事处建设,建立省、市海外经贸代表处联动机制,搭建直通国际、参与世界经贸合作体系的平台。统筹组团和九大市产业平台资源,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推介力度,组织开展广深港等地招商推介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引进检验检测、研发平台、技术中心等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技术服务高地。建立全市招商资源库,完善镇区招商绩效考核等机制,提升招商工作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大湾区城市群合作
深化自贸区政策复制推广
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市商务局将完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建立中山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重点合作城市联席会议机制和定期互访机制,统筹谋划重大合作平台、重大合作项目、重大合作事项。落实粤港澳全面合作要求,深化与港澳经贸部门合作,细化“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协议,统筹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重大合作项目、联合对外投资等,提升国际化经贸合作水平。加快建设大湾区青年创新合作平台、翠亨新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港澳互利合作;加快推进粤澳(中山)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与葡语系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中山联合创新中心、深中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建设,探索“香港设计、中山制造”合作模式,打造区域合作创新中心。鼓励港澳资本进入中山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支持两地联合办展、差异化办展和展会资源共享。加快引进港澳高端科技人才和专业团队,提升工业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现代化等水平,形成珠江东岸到西岸梯级承接模式。完善“一港五区”功能布局,加快推进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提升黄圃港国际化功能,打造广东国际海港枢纽的重要节点。
同时,市商务局将落实中央、省关于自贸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部署,完善对接推进机制,建立与省自贸办及自贸区长效沟通机制,加快形成适合中山实际的可复制推广政策。发挥中山处于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贸区几何中心的优势,积极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各项试点任务,完善中山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转型升级,推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创新对接合作模式,主动对接前海自贸试验区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科技服务、创新金融等等,打造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积极对接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涉外应对和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开展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按照国家部署落实修订后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市商务局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商投资的开放范围。落实省“外资十条”政策,出台配套政策,简化外商投资准入手续,进一步降低外商准入门槛。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进一步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以投资项目审批为试点,建立“容缺受理”机制。设立“三资”企业服务专窗为重点项目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支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手段,改善跨境贸易便利化条件。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建设。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手段,完善中山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动“三互”大通关、港口智能化建设,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优化进口通关流程,开展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国际互认,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清理口岸通关环节不合理管理措施和收费,进一步降低跨境贸易成本。
文/徐世球唐勇义图/夏升权余兆宇
新闻推荐
金湾启动“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 首场聚焦河渠综合整治
本报讯记者赵岩通讯员曾翠琼报道:20日,金湾区人大常委会启动“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活动首场,就将视角聚焦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