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湖长制”的推进,未来在斗门区,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的水体,都要得到有效管理。图为斗门王保水库。关铭荣摄
透过航拍器的镜头俯瞰金台寺,目光总会被附近那一汪碧水所吸引。整个水库犹如一块璧玉镶嵌在山体中,和周边的山林融为一体。
当前,斗门区已构建起四级河长制度,每条河流都有了它们的河长。未来,水库、山塘等也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的水体,都要得到有效管理。
按照计划,斗门区的“湖长制”已经提上日程。日前,记者从斗门区了解到,《斗门区在湖泊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已制订完成,拟建立区、镇(街)、村(居)三级湖长体系。
目前,斗门区湖泊主要为井岸人工湖,今后新开挖的人工湖泊均纳入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范围。到2018年底,要有效遏制湖泊管理范围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
南方日报记者董谦君
设计
构建三级湖长体系新开挖人工湖泊均纳入湖长制
《工作方案》提出,从斗门区实际出发,立足“政府纵向分级负责、部门横向按责监管”两个方向,遵循“属地负责、权责相当”原则,构建由区、镇(街)、村(居)三级湖长体系。湖长体系的设置与各级河长设置充分结合,各级总湖长对本行政区内湖泊管理保护负总责。
总体而言,斗门区的湖泊将由区委或区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区级湖长、所在镇(街)由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担任镇级湖长。由各村(居)委负责同志担任村级湖长。
《工作方案》还对各级湖长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如区总湖长作为湖泊管理保护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湖泊与入湖河流的管理保护工作,确定湖泊管理保护目标任务,组织制定“一湖一策”方案,协调解决湖泊管理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镇级湖长则应牵头组织对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水质恶化、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等。
各级河长制办公室统一负责本辖区内湖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按照一湖一策原则,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湖泊湖长制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方案》还明确了设立河湖专管员及其职责。各镇(街)可招募湖泊专管员参与日常巡查与信息反馈、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执法和涉水纠纷调处等工作,而湖泊保洁与涉湖工程管理养护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确保“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
目前,斗门区湖泊主要为井岸人工湖,今后新开挖的人工湖泊均纳入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范围。水库、山塘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
按照总体目标,到2020年底,力争实现湖泊管理范围内入湖排污口全面整治,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得到有效控制;相较于2018年年初,要确保湖泊水域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体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设施管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持续提升湖泊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还湖泊以宁静、和谐、美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举措
接入大数据平台实施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湖长制”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责任,严格实行“一湖一策,分期考核,严格问责”。
严格湖泊水域和岸线空间管理保护,是湖长制的重要内容。按照《工作方案》,斗门区将依法严格控制开发利用行为,科学界定岸线功能分区,将湖泊及其生态缓冲带划为优先保护区,最大程度保持湖泊自然形态;尤其是要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湖泊的管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斗门区提出,将对全区的主要湖泊实施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重点对井岸人工湖污染物进行通量监测和在线监测。另一方面,将加强斗门区入湖河流的水质监测,设置控制断面、分界控制断面和入湖河口断面,按月实施监测。
评估湖泊是否健康?“体检”是斗门区将实行的举措,并据此开展湖泊生态治理与修复。其中,包括加大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治理力度,实施有害生物防治和垃圾清除等,进一步提升湖泊生态功能和健康水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实施河湖连通、生态补水等措施,促进水体有序流动,保障湖泊生态水位和入湖水量,提升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加强湖泊水生生物保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
以美丽海岸行动计划为契机,斗门还要实施滨水生态岸线、滨湖绿化带、湿地公园和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加大湖泊周边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能力。
斗门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将使湖泊得到更有效的管理。其中就包括将“湖长制”内容纳入“互联网+河长制”大数据平台,加强湖泊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实现湖泊基础数据、生态环境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质水量监测等的信息化、系统化。
在日常工作管理方面,斗门计划建立健全区、镇、村河湖日常巡查监管机制,加强湖泊巡查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实时、公开、高效的“湖长”即时通讯平台提高工作效能,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信息化一体化管理。
保障
建立考评问责制度将成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
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行动、全民参与的治水生态链,这是斗门区对未来湖泊治理的美好愿景。为了使湖长制顺利实施,《工作方案》还用相当长篇幅明确了保障措施,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紧摸清湖泊基本情况,组织制定湖泊名录,划定湖泊管理范围,建立“一湖一档”,实行严格管控。
完善监测监控是湖泊治理的基础工程之一。对此,斗门区提出要科学布设入湖河流以及湖泊水情、水质、水生态、漂浮物等监测站点,重点考虑入湖河流交接断面,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和分析评估体系。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具备科技含量的新手段将投入到湖泊治理中。如斗门区就将积极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视频监控等新技术,加强对湖泊岸线、水下地形、水生态水环境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
监测的基础信息和实时数据被纳入智慧河长管理信息平台,这也意味着“湖长制”纳入“互联网+湖长制”行动计划,系统推进“互联网+河长制”应用。通过整合相关行业信息资源,斗门区提出,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开发建立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湖长信息公示、日常巡查记录、举报投诉、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问题办理等一体化信息实时管理。
严格考核问责也是斗门区湖长制的亮点。在建立湖长制工作日常考评问责制度后,斗门区将把对湖长的考核纳入到河长制考核制度中,区级及以上湖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湖泊下一级湖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更为关键的是,“湖长制”还将结合党政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失职失责的实行严肃追责。同时,实行湖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体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此外,向社会公告湖长名单,及时发布湖泊管理保护相关信息也被列入《工作方案》。包括设立湖长公示牌,公示湖长姓名、联系方式、湖长职责、管理范围、水质概况、治理目标、治理时间表、监督电话等内容,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斗门区还提出,要对区级及以上新闻媒体进行负面曝光的湖长视情进行约谈,跟踪督办后续整改进度并进行通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帆见习记者何进报道:10日上午,斗门区“德行珠海2018年珠海市道德模范、中华美德故事基层巡讲巡演暨第55期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