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帆)织鱼笼、扛泥板、装泥鱼……昨日下午,乾务镇第六届“装泥鱼”习俗比赛在沙龙涌举行。11名乾务镇本地村民在滩涂上一展身手,展示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该项目传承人、虎山村村民黄国富斩获第一名。
本届比赛由斗门区非遗保护中心主办,乾务镇文化站承办。
要“装泥鱼”,先要有鱼笼。
下午1时30分,在沙龙涌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举行了织鱼笼比赛。11名乾务镇村民舞动小刀,将青绿的竹片“幻化成”一束细细的竹花,然后开始编织。仅用22分50秒,虎山村黄国荣就完成了手里的活计,获得第一名。据悉,黄国荣今年68岁,年轻时以“装泥鱼”为生,织鱼笼织了五十多年。
夕阳西下,11名村民穿着蚝袜,腰挂鱼篓,扛着两米长的泥板下到滩涂。他们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像雪橇般划向远处……他们不时弯下腰,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洞口,将笼尾折起,用泥压上。收工时,他们会按原路收回自己放的鱼笼,如果判断准确,洞里的泥鱼跑出来时就会撞进笼里。这时打开笼尾,将泥鱼倒在腰间的鱼篓里。比赛结束,该项目传承人、虎山村村民黄国富力压众人,收获最多。
当日,乾务镇初级中学36名学生来到现场,观看、学习“装泥鱼”习俗。“我们学校第二课堂开设了这项课程,也经常举行比赛。”该校学生陈琛介绍。
“装泥鱼”习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斗门区范围内以乾务虎山为主。“乾务镇"装泥鱼"习俗比赛已经举办了六届,旨在传承发展这项非遗项目。”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表示。
新闻推荐
夜晚,黄杨河上架起两道“彩虹” 斗门区井岸大桥、尖峰大桥亮化工程完工,这四个交通节点也亮了
黄杨河上飞彩虹,斗门夜色更璀璨。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张帆见习记者何进报道:10月10日晚上7时,黄杨河上的井岸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