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帆见习记者何进)一提到城市下水管道的修复,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挖掘机封道、路面被“开膛破肚”造成交通拥堵。19日下午,斗门区井岸镇西堤路华联汽车城路面迎来了一次地下管道修复的“微创手术”。一条约26米长的下水管塌陷地段,技术员快速诊断出地下管线的病因症结,“治疗”时甚至没有挖开路面,短短5小时就完成了损坏管网的修复。整个修复场面简洁有序,完全不像大型水管崩裂事故的现场。
当天的现场,没有大型挖掘机往来纵横的身影,只有几台轻型施工车辆停靠在路边,工人们把一截黄色塑胶管运送到下水道中,当场利用一种名叫紫外光固化内衬修复的新技术对塌陷管道进行修复。
他们采用的正是斗门区近期推广使用的一种修复下水管道的新技术。紫外光固化技术是将玻璃纤维编制的软管注脂或浸渍光固化树脂,然后将其拉入原有下水管道内充气扩张紧贴管道,再以原有管道为外模,软管为内模,在紫外光的作用下,使树脂固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复合内衬管,将原塌陷的下水道进行修复。
修复项目负责人刘炎鑫表示,新技术是一门来自德国的“黑科技”。其工艺就是通过非开挖方式对城市排水管道进行修复。修复设备和材料均从德国进口。与传统的开挖式修复方法相比,这种新型的下水管道修复方法占道面积小,基本不影响交通,而且修复时间短,只要5小时即可完成。“而常规的开挖修复至少7天工期。最重要的是,它具备不干扰交通、不扰民、不造成污水等优点。”
根据去年斗门区城市排水管道清淤检测报告,并结合管道情况和周围交通环境,今年斗门区将以尖峰前路和西堤路为试点道路,从中选取12段,总长度约100米,破裂等级为4级缺陷的管道,采用紫外光固化内衬修复和CIPP点位修复等高新技术进行修复,试点成功后有望在全区逐步推广,为珠海西部的交通出行保障和道路亮化美化平添助力。
新闻推荐
□程绍德一周前,在斗门区白蕉镇盖山村举办的珠海稻田音乐节吸引了近万人次游客,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网红景点;在莲洲镇东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