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廉政文艺汇演现场。
老师在给学员们讲课。
送文化进企业惠民演出。
粤曲《海魂》剧照。
第30届青少儿艺术花会表演现场。
“滨海之声”音乐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市文化馆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紧密结合珠海市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在培训辅导、活动开展、展览展示、非遗保护、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熊伟健
摄影:受访对象供图
工作亮点
丰富的文化活动造就了众多的文艺精品。2018年,市文化馆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圆满完成迎检工作,其中青年先锋戏剧团演出的话剧《清明》,参加第十二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五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大赛,荣获“最具表现力”奖。在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中,由市文化馆选送的三人舞《敢为先》突出重围,成为珠海唯一进入决赛的原创作品,并荣获大赛组织奖、表演铜奖及优秀创作奖。珠海市第三届“海之韵”舞蹈大赛中,市文化馆公益舞蹈提高班的原创舞蹈《晒鱼干》、少儿艺术团的舞蹈《情醉女儿鼓》、《少年》脱颖而出,分别荣获成人原创组金奖、少儿学习组金奖。
免费开放充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惠民,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2018年,市文化馆内常设演出、视听、展览、阅览、培训、讲座、橱窗、非遗等10项免费服务项目,免费开放多功能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琴房、舞蹈排练厅、多媒体教室、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阅潮)、合唱室、戏曲室27个,每周开放72小时,共有30万人次享受免费公共文化服务成果。
此外,市文化馆还开展了春季、秋季公益培训班,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更加灵活方便快捷的报名渠道,市民结合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零门槛”入学。两季培训班共42期,超过26000人次直接受益。其中少儿培训班开设中国舞蹈普及、街舞普及、黑管普及、琵琶提高、古筝提高、弦乐合奏、中阮、民族拨弹乐、小提琴启蒙、书法普及等17门课程;成人培训班开设国画、钢琴、摄影提高、舞蹈提高、书法、剪纸等8门课程。另有“不能只会拨打110”“这本书有粽子香”“书声”读书会3期,“珠海文艺张旭光书法工作室书法公益讲堂活动”1期,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仅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活动的嘉宾也都大有来头。据了解,市文化馆特邀著名指挥家曹丁,为珠海市音乐教师及广大合唱艺术爱好者举办《老年合唱的声音训练》《老年合唱的曲目与排练》《学生合唱团的指挥与训练》等公益讲座,600人次受益。特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化馆舞蹈编导李涛老师,在市文化馆举办傈僳族广场舞培训,吸引各社区艺术团舞蹈骨干及广大舞蹈艺术爱好者100余人积极参加,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到了市民身边。
百花齐放文艺作品创作硕果累累
珠海市第30届青少儿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2018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启动仪式暨送文化进企业惠民演出、2018年艺术普及活动——艺术点亮人生音乐会、2018年珠海市民艺术节群众戏剧曲艺大赛暨第五届珠海市戏剧曲艺大赛、2018年珠海市纪律教育学习月“新时代新征程”廉政文艺汇演、珠海市民新年音乐会……2018年,珠海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也诞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在省、市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
据统计,2018年,由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珠海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珠海市文化馆承办的“珠海市第30届青少儿艺术花会”决赛,评出花会戏剧、朗诵、小合奏、合奏、舞蹈、合唱、小合唱、表演唱类获奖作品162件。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珠海市文化馆承办的2018年珠海市民艺术节群众戏剧曲艺大赛暨第五届珠海市戏剧曲艺大赛决赛,共4个作品荣获金奖,8个作品荣获银奖,13个作品荣获铜奖。在去年11月举办的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中,珠海参选节目中的五个节目获得两金两银一铜,成绩喜人。
馆办团队输出系列优质文化精品
馆办团队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中坚力量。珠海市文化馆有少儿艺术团、青年舞团、青年先锋戏剧团、珠海乐团、珠海室内合唱团共5个馆办团队,多次代表珠海市参加群众文艺比赛,赢得荣誉,不断推出精彩演出,深受百姓欢迎,同时代表珠海市参加省内外群众文艺赛事活动,赢得荣誉。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珠海市文化馆馆联系辅导文化团队共68个,完成广场文化活动和下基层演出15场次,迎新春送春联活动5场,百姓舞台演出共150场,馆办阵地活动12场次,参与人数超过2.2万人次。这些来自各社区、街道办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演绎精彩节目,涵盖声乐、器乐、舞蹈、杂技、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百姓舞台”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舞台。
此外,广场文化活动和下基层演出共15场次,活动荟萃歌舞文艺晚会、“百姓舞台”声乐、舞蹈精品节目汇演、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道德模范事迹专场等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广场演出,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又有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市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文化传承非遗保护工作持续开展
安静的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变成有温度、有生命的“教科书”。2018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三首歌曲(鸡山牛歌风格)的创作,指导珠海部分中小学创作沙田民歌十五首,出版发行了沙田民歌集十首,舞蹈九个,提供非遗项目元素参加“2018广东(珠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最后18个作品入围了总决赛,其中以珠海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传承人为人物原型创作的系列作品获得了非遗创意产品设计产品一等奖。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2018年广东民歌民乐大赛,民歌《爷爷唱的诗》和民乐《饿马摇铃》皆荣获金奖,珠海市获得优秀组织奖。以“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创作的草编作品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
组织、指导、参加各类非遗项目宣传展示活动300多场次,其中国家级活动2次,省级活动11次,市级活动7次,区级活动200余次。组织非遗项目进企业,金湾区“渔村酒家”(饭店)和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宾馆两个非遗主题酒店相继开张。“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校园特色课程,进社区开展各种形式活动100余次,让传承人从家庭走到传承基地,通过传承基地让更多群众了解传统文化。
注重建立传承基地建设。珠海原有省级传承基地2个,市级传承基地10个,区级传承基地24个,通过去年“文化遗产日珠海系列宣传活动”,市级传承基地增加到14个,区级传承基地增加到32个,其中香洲区7个,高新区5个,斗门区15个,金湾区5个。
新闻推荐
□孙维国21日晚,珠海市大型电视问政节目《问政珠海》首期节目播出后,多位网友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留言并纷纷点赞。据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