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12岁的小川(化名)一脸暮气,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近期,他的状态越来越差,经常说学校没意思,整天无精打采。他父母为此感到万分焦虑。
原来,由于当年大学考得不理想,小川妈妈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毅然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带娃。她说:“指望学校,可能吗?一个班四五十号人,老师顾得过来吗?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自己给孩子温习功课,所有的功课,先提前学习,这样在学校老师一讲,就等于加固了一次。”可是,她的付出似乎和她想象的不一样:小川不仅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还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
在珠海优势心理研究所,她红着眼睛对心理分析师程义盛说:“与其说这孩子让我失望,不如说我很失败。难道是我做错了?”拿着小川的心理测评报告,程义盛分析说:“小川学习能力很强,完全不需要重复学习,就可以应付自如。而你这种加固的做法,让他对学校产生厌倦。我相信他一定很困惑,为什么自己都会了,还要重复学?其次,他已经很努力了,但得不到你的认可,在你眼里,他总是不够完美,永远都不够。所以,他感到深深的无望与无助。其实,像他这种孩子,有主见,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只需要给他空间,让他自由发挥,去欣赏他,给一些适当的引导就好了。”
“期望太高,压力太大。好的出发点,未必有好的结果。”程义盛告诉小川妈妈,“你为了他的学习牺牲自己的工作,这个压力对于小川来说太大了,给他造成心理负担。其次,你把老师的活都一手包办了,孩子还去学校干什么?你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乐趣!”
“我的生命得我自己去过,孩子的生命要让孩子自己去书写。”小川妈妈问,“我现在放手还不晚吧?”
后来,小川妈妈在社区做社工,她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别人。
专家点评
心理咨询师程义盛:
别让孩子被父母的情结控制
荣格说:“我们拥有情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
本案中的妈妈,用自己所谓的牺牲来绑架孩子,表面上看是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教育的方法不对等等问题,但从深层看,实际上是情结问题。妈妈没有实现的心愿、没有达成的理想,被转嫁给了孩子。孩子失去了自我,他无法为自己而活,成为了妈妈的影子,被妈妈的情结所控制。
有些孩子抗压能力强,可以多一些挑战;有些孩子抗压能力比较弱,则需要鼓励。因材施教是要建立在对孩子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的。
新闻推荐
6513家金融和类金融企业落户横琴 探索开展跨境住房按揭业务试点
本报记者叶麦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已经公布,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