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专家学者
热议大湾区
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澳门将迎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又应如何把握机遇?近日,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研究所副所长杨道匡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纲要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有了规划纲要只是第一步,更期待配套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
蓝图绘就还需细化施工图纸
羊城晚报:您对规划纲要总的印象如何?
杨道匡:在规划纲要公布之前,各方预想可能会是一份框架式的纲要。而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共十一章两万多字,比大家预想的要详尽很多。对关于澳门的内容我做了摘要,单独与澳门有关的起码超过20条,港澳连在一起的内容就更多了。规划纲要对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格局等都有明确定位,特别是明确了时间表,到2022年和2035年分别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这为澳门参与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我想特别说的是,“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规划纲要在最后一部分提出,粤港澳三方要共同编制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打个比方,规划纲要相当于一张总的建筑蓝图,接下来如何建设好,要分不同的单元做好详细的施工图纸,再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施工、落实。接下来粤港澳如何进一步协同,配套做好专项规划,定好时间表去逐步推进,实现预定目标,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海洋开发前景切合澳门实际
羊城晚报:在规划纲要里,您最关注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
杨道匡:我最关注澳门如何参与规划纲要的实施,比如规划纲要提到“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支持澳门科学编制实施海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这很切合澳门目前遇到的一些短板问题。
据统计,2017年到澳门旅游的旅客是3260万人次,2018年已达到3580万人次,日均接近10万人次,这个增速是很明显的。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规划纲要发布,相信未来到澳门旅游的人还会继续增加。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未来还有许许多多的20年,城市发展空间如何拓展、旅游承载力如何提高是澳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规划纲要里关于海洋开发的提法非常切合澳门的实际。澳门要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光靠自身这“一亩三分地”远远不够,接下来应当借实施规划纲要的机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入合作,为长远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比如与港澳邻近、由珠海万山管理区管辖的海域有3200平方公里,澳门可以考虑通过与珠海的深入合作,使横琴成为澳门旅游休闲产业的连接区,共同打造具有“一河两岸”特色的旅游休闲中心,丰富澳门休闲旅游的内涵。
与穗深加强合作补澳门短板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您认为,澳门在这方面应当如何发力?
杨道匡:澳门长期以来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服务业。如何在科技创新上发挥作用,我想还是应通过合作。一是抓住机遇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充实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要争取国家的科研基金;三是通过区域合作解决科研项目走出实验室后需要的金融支持、生产厂家和市场等问题。通过湾区城市群的合作,尤其是与广州、深圳这两个创新能力在全国都处于前列的城市合作,把澳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尽快提上去。
目前,大家都很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直面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大湾区城市群面临“一国两制、三个不同关税区”的现实情况,人员、货物、资金的流动如何克服差异,逐步打通“关节”?这个问题应引起更多思考,实事求是提出好的建议,才有助于规划纲要的落实,真正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
新闻推荐
2月26日晚上,高栏港工友驿站(平沙站)举办的化妆兴趣班最后一堂课在该站活动室举行。本报记者张洲摄本报讯(记者康振华)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