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孩子的接送问题一直是困扰双职工家庭的“老大难”。在今年珠海“两会”上,开展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被列为2019年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今年1月,珠海正式启动校内课后服务试点工作,成为许多家庭的“福音”,收获掌声一片。(本报3月25日03版)
毋庸置疑,实行课后服务,是一项解决百姓关键小事的好政策,既破解了此前困扰双职工家长的“接孩难”问题,又抑制了良莠不齐的社会托管班,引导了托管服务的正确发展方向。
然而,再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因如此,如何实施好课后服务,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避免课后服务成为单纯的“课后辅导”,是值得学校和社会各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关键需要在两个方面发力。首先,要在人员配备上想办法。目前,都是学校老师在承担课后服务工作,这对已经工作一整天的老师们来说,确实是额外的负担。
笔者认为,除了老师,还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到大学校园中选拨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后服务工作。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参与这项服务工作,既是志愿服务献爱心,也是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此外,向社会征集志愿者也不失为好办法,比如医生、警察、律师,让这些志愿者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为学生传授急救、安全、法律等常识,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应急处置能力。
其次,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校方承担起了课后服务的管理任务,就有责任让孩子们在这一两个小时里过得有意义、有效率。如果只是简单地管牢孩子,既不活动,也不学习,那么校内托管势必会沦为鸡肋。同时,课后服务也不是单纯的“课后辅导”,而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动手、协作等综合能力,使课后服务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这就需要在扩展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上想办法,比如,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展知识科普、手工制作、互动游戏、创意制作、读书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真正喜爱课后服务,受益课后服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学校、社会各方不必求全责备,要允许边摸索边改进,大家合力携手,共同把课后服务工作抓好抓实,将其打造成一个民生服务的优质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明山熊伟健通讯员胡智友梅曦报道:24日,第12届珠海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画意青春”珠港澳大学生书画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