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白藤湖。
斗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南门村风景如画。采写:本报记者张帆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春日斗门,山清水秀城乡如画;
珠江西岸,改革大潮奔涌向前。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斗门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撬动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良性发展循环。
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生态、产业、组织、人才和文化振兴;从点到面,从面到全域,斗门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美丽生态”变身“美丽经济”!
系统谋划,接续奋斗;一点突破,全域推进;全民参与,示范效应。
斗门区赢得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跃然呈现在675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
善打硬仗勇担当敢作为
打造示范样板取得阶段成效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嘉宾云集。
3月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市召开。其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斗门区莲江村和南门村的人居环境整治风貌展示,斗门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这是一次全省范围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流会,也是一次展示斗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大平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珠海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斗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担当、更管用的办法,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
黄杨河水,浪涛拍岸,不舍昼夜。
斗门区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体要求,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率先破题农村综合改革,接续发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赢得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生态”变身“美丽经济”。
斗门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取得成效: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入选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范示范名单;斗门镇入选“2018中国最美村镇”,莲江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白蕉镇昭信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斗门重壳蟹、斗门禾虫、斗门荔枝、斗门黄沙蚬和白蕉海鲈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莲洲水产特色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海鲈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获批省级标准示范区。
一张张成绩单,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跃然呈现在675平方公里的斗门岭南大地。
探索三大示范效应值得总结
在这场硬仗中,斗门区乡村振兴战略逐渐形成了斗门特质和内涵,摸索出一条实用高效可复制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三大示范效应,值得总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斗门区牢固树立、全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珠海“二次创业”体现斗门担当、斗门作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全域思维统筹发力。斗门区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风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涉及农村改革、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由点到面、由面到全域推进,通过全面整治、全民参与,逐渐摸索出一条实用高效可复制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从一个村庄到全区118个涉农村居,城乡旧貌换新颜,实现“质”的提升,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机制保障落地落细。斗门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1+N”政策文件系列,建立健全体制保障,形成党建引领、政策保障、竞争导向、社会治理、人才培育等机制,在规划、实施、人才、文化、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抓细抓小抓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打造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的示范样板。
全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振兴构建全域秀美乡村
经验小结:
斗门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118个涉农村居旧貌换新颜!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域推进,全面整治,将城乡一体化理念融入其中,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一场全民攻坚战。
“这里环境很美,空气清新,适合住下来。”70多岁的霍余航在莲洲镇莲江村闲逛,眼前的青山绿水,让他感慨万千。
霍伯来自东北,今年春节到斗门女儿家过年,有时间就出来走走,体验岭南水乡的浓浓春意。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斗门区多条村庄凭借优美环境、舌尖美食、惬意民宿……成为打卡圣地、网红景点。
绿水青山,泥土芬芳,人居舒适。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南门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莲江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的石龙村、全国文明村镇的南澳村、省级文明村镇的红星村……这些以人居环境优美著称的村庄,生动诉说着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新成效,清晰展示着全区乡村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在工业密集、城市化率超过80%的珠三角城市群中,斗门区在展示山清水秀自然禀赋之外,举全区之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好第一场硬仗,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这是一场“全域思维”生态振兴的胜仗。
全域规划。在这场硬仗中,坚持规划先行,制订全区、五镇一街及各村规划。根据每条村的人文特色和自然条件,分梯度、分类型创建45个干净整洁村、55个生态宜居村、13个特色精品村等;对相同或相近资源条件的村居,推行连片打造。目前,斗门区率先在全市高标准全覆盖完成88个村居的规划编制;实施乡村建筑风貌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和指引,莲江村、南门村、虾山村等一批民房外立面改造示范点焕然一新。
全域整治。在这场硬仗中,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斗门区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风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城路水景”四沿为重点,涉及农村改革、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全域推进,全面整治,全力实施。
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投入2.1亿元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区118个涉农村居旧貌换新颜;111个村居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管网接驳;农村垃圾实现“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保洁覆盖率均达100%;“厕所革命”卓有成效,无害化卫生厕所100%覆盖;投入5亿多元清理养殖场(户)2740户,清理生猪近55万头、家禽620万羽;243名河长上岗治河,区内8条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12条问题河涌加快整治。
全域发动。在这场硬仗中,斗门区推出“党建+环境整治”、卫生考评“红黑榜”等活动,创新开展“人居环境五星家庭”评比。莲洲镇东湾村、红星村、莲江村,斗门镇南门村、上洲村、新乡村,白蕉镇盖山村、虾山村等13个市级示范村,发动村民积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在13个示范村的带动下,118个涉农村居不甘落后,在各村“村两委”带领下,党员带头、全民参与,村民充分发挥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全域提升。“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岭南水乡清澈有鱼虾”……斗门118个涉农村居正在美丽嬗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逐步构建乡村“全域秀美”新格局。
产业振兴推动生态经济生活“三融合”
经验小结:
斗门区在政府投入之外,积极发动社会投资主体共同参与。
着力做优、做强、做大农业产业,让生态宜居的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巨大动能。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标志,斗门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品多村”的乡村产业格局已现雏形。
“春节前后收获了100万斤"白蕉海鲈",收益70多万元。”进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美容表示。
梁美容是白蕉镇昭信村的“白蕉海鲈”养殖大户。水网纵横的昭信村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的主产区之一,全村养殖户400多户,大部分从事海鲈养殖。
据介绍,斗门区以白蕉镇为主的海鲈养殖区逐渐发展壮大,2011年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目前,“白蕉海鲈”养殖区主要分布在白蕉镇昭信、新沙、东围、灯一、灯二、灯三、新环、新二等村。
数据显示:目前“白蕉海鲈”养殖面积约3万亩,年产量约占全国海鲈销量的67%。白蕉镇拥有海源、之山、海之利、强竞、粤盛等知名水产养殖、深加工企业及水产销售专业合作社。
“白蕉海鲈”的丰收景象,是斗门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乡村旺。
斗门区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抓好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目前,全区共培育家庭农场近100家、农民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合作社194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斗门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政府+银行”合作信贷达4.5亿元;农村电商和供港供澳农产品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发展。
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斗门区制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政策,优化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促进四大片区发展。其中,在东片区,打造“白蕉海鲈”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西片区打造乾务大海环水产品养殖基地,北片区打造莲洲苗木种植基地,西片区打造鹤洲大湾区农产品出口基地。
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斗门区加快构筑以珠海(斗门)乡村风情带为中心、特色小镇和景区景点为重点、创意民宿产业为引擎、特色生态农业为依托的产业样板。目前,逸丰生态农业休闲养生谷项目正全面升级,对接国家农业公园规划,推进农业公园建设;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岭南大地”正在快速崛起,将成为新时代农村产业振兴的标杆;十里莲江农业观光体验园旅游日益火爆;“春看花、夏采摘、秋收获、冬精品”,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品牌持续擦亮,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850万人次,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项目“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斗门区产业振兴,激发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推动生态、经济、生活“三美融合”。
组织振兴构建优良基层党建生态
经验小结:
斗门区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工程,在全市率先成立127个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率先推行村两委干部选聘分离,推进惠民政策由党组织宣传,惠民服务由党组织推动,惠民举措由党组织落实,勾勒出一幅更为行之有效的农村基层党建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1月7日,斗门镇大赤坎村党委书记赵建有,在大赤坎村党群服务中心聘用合同上签下名字。
村干部签署聘用合同的场景,在斗门区陆续上演。
今年以来,斗门区127个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相继挂牌成立,700多名村干部“选聘分离”、竞聘上岗。
只要过了“选举关”,村干部在任期内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一做法在斗门区已被打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落实的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
如何把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固本之举,如何从机制上解决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斗门区进行了有益探索,培育更为行之有效的农村基层党建生态,多项工作走在前列。
村干部选聘分离。斗门区率先在全区127个村居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推行村两委干部选聘分离。“选聘分离”是指村(社区)两委成员的产生,和党群服务中心领导成员的聘用,进行分离。村(社区)两委成员通过选举产生,党群服务中心领导成员通过聘用产生。此举旨在扎实推进惠民政策由党组织宣传,惠民服务由党组织推动,惠民举措由党组织落实。村干部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完成上级任务,这两大核心职能得到了双向加强。
农村党组织优化设置。斗门区率先在全市完成村(社区)党组织的优化设置,其中26个农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45个农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成立全市首个农业电商类党委,是去年珠海市重点打造的互联网行业党委示范点之一。
创新农民自治。斗门区实施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创新农民自治机制;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建设平安乡村。
农村基层党建的优良生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斗门区基层组织凝聚力更强,入选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第二届广东治理创新奖农村改革奖。
人才振兴激励“田秀才”扎根乡村
经验小结:
斗门区结合全区实际,发出史上最强求贤令,出台“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激励各类人才扎根奉献乡村热土。在“头雁”、智库、新三农、青年归巢等农村人才建设方面,取得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去年,斗门区发出史上最强求贤令。在“珠海英才计划”框架下,结合斗门实际,出台“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
由6个政策文件和19个实施细则组成的“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其核心内容之一,在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引进适应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结合斗门所需,斗门区在全省率先出台《斗门区关于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17条措施,鼓励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充分发挥“田秀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各类人才扎根奉献在乡村热土。对农村技术员、本土青年回乡就业创业、“四老”退休人才、乡村工匠等,加大涉农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成为该措施的最大亮点。
实施“头雁”工程。斗门区储备170名本土有志青年,作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致力于培养一批心系乡土的带头人。
建设新兴智库。吸引5家高校和社会机构进驻斗门开展乡村振兴研究,目前已投放课题研发经费250万元。去年一年,对全区农村干部队伍专场培训达8次。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政策吸引大量有志青年到斗门发展,成为创业“新三农”;支持参加职业培训,对取得证书的给予每人2000元一次性奖励,获得奖励的数量在全市排名第一。
吸引本土青年归巢。随着乡村产业的蓬勃兴起,斗门人才政策的制订实施,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村,这股力量让寂静的农村再度热闹。
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过来了,专业人才进来了……人才振兴让广袤的斗门乡村内生动力不竭,发展活力激发。
文化振兴
打造文化空间“绿水青山”
经验小结:
127个村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喜闻乐见。
出台相关措施文化引才服务农村,形成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斗门特色的文化振兴实践,5万多户农户近22万名农民在拥有自然禀赋的绿水青山之外,享受着文化空间的“绿水青山”。
夏村村,乾务镇有300多年历史的一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珠海市生态文明示范村等荣誉。
900平方米的村居市民艺术中心实现“五个有”覆盖,4000多册藏书、30多种报刊杂志,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48小时,成为夏村村的一处乐园。
江海相会,浸润桑田;文化振兴,滋养民心。
村居文化丰富多彩。斗门区127个村居建有127个村居文化活动中心。像夏村村的宜居宜乐一样,这127个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每年共计举办3000多场活动,为农村提供丰富怡人的精神食粮。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
惠民活动满足需求。珠海(斗门)第十五届民间艺术大巡游不久前落幕,13个表演方阵共37个节目版块,吸引10万人次现场观看。斗门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资源,在城乡展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有效满足基层文化需求,参与率和受众率在全省居于先进水平。2018年全区各项惠民活动超过2500场。
坚守乡村优秀文脉传承。斗门区多措施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开展十里莲江音乐节、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农耕文化体验等文化旅游活动;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推进非遗进校园,改善非遗传承人才结构。以“装泥鱼”“斗门水上婚嫁”为代表的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让斗门的乡村优秀文脉得以传承,真正用起来、火起来、活起来,焕发乡村传统文化魅力。
文化引才到基层。斗门区是“中国曲艺之乡”,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斗门区出台“文化引才到基层”措施,对评定为国家、省、市、区的非遗传承人,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1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文化、体育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下基层,对文化体育下乡人才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补贴。仅2018年下半年,引导吸引文化人才深入村居,开展绘画、舞蹈等培训达988场次,服务群众15000人次。
在保护和发展乡村民间文化的实践中,斗门区通过“文化+农业+旅游+创意+产业”的路径,形成了真正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文化振兴实践。表现最为炫目的,是斗门区的文化节、乡村旅游节、体育节和美食节四大品牌活动。
“珠江边上/静谧的村庄/转眼一看/我们年少嬉笑的时光/灯笼沙水乡旁/数不尽旧时光……”这首原创歌曲《斗门》一度刷爆斗门市民文化节,可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实写照,也正是斗门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好演绎:近22万名农民在拥有自然禀赋的绿水青山之外,享受着文化空间的“青山绿水”。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吴祖光柯少鸥通讯员高干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列入国家重大战略,让广东音乐人激情勃发,灵感如泉。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