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珠海分会场现场,来自全球的各类高端人才汇聚一堂,上演一场“头脑风暴”。图为中意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角逐现场。南方日报记者钱文攀摄
有近20年知识产权工作经验,拥有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复合学科背景的海归博士吴鹏君,已筹备在这个月将其IP(知识产权)人工智能自动化管理项目落户珠海。这次来参加珠海举办的海归博士项目路演,是想通过这个平台接洽更多的合作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一座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为吸引更多国际创新人才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区位优势的显现和人才环境的不断优化,让越来越多如同吴鹏君一样的海归人才选择珠海。
在全国各地频频推出人才新政的背景下,政策红利效应逐渐弱化,珠海如何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招才引智之路?专家建议,一方面珠海可依托区位优势吸引港澳人才,并在配套环境制度上突破创新;另一方面,注重人才队伍造血功能,强化源头创新力。
南方日报记者黄鹤林何丽苑
趋势
人口资源加速流入年度人口增量首破10万
在决定来珠海之前,吴鹏君在国内考察了近一年。“我们提供知识产权交易的互联网服务,主要面向的群体是中小企业。”吴鹏君说,中小企业高聚集度、信息服务业需求大等因素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立足珠海,辐射大湾区是我们落地后的发展方向。从产业扶持、城市环境、区位优势等方面来看,这座城市最符合我们的需求。”
在全国各地引才趋热背景下,近年来“珠海成绩单”较为亮眼:去年,珠海引进人才数量2.7万余人,同比增速达50.4%;引才年龄结构也趋向年轻化,去年全市引才数量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达93.8%。相比较人才数量,2018年珠海人口增量更令人欣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珠海的新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万。
数据显示,“小而美”的珠海正步履坚定地向人口大城迈进。“人口增量和人才高速流入,会成为珠海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横琴片区招商中心副总经理叶爱军说。
叶爱军认为,随着近年来珠海在人才政策、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加大投入,珠海的优势正不断显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融合,城市区域合作将日益便捷,人才来珠发展也将迎来机遇。”
“人才来到城市发展,成本开销、生活环境、政策扶持这些因素都很重要。”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人力招聘部负责人说,相较于广深等地,珠海就业创业和生活成本是比较低的,并且城市环境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是广深等超大城市“外溢人才”比较理想的选择。“并且近年来,政府主动作为频频赴外招聘、搭建人才企业对接平台,也较好地承接了一部分"外溢人才"。”
挑战
各地人才政策加码城市引才需“精准化”
去年珠海常住人口增量突破10万,珠海缘何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除广深佛地区外,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业内人士认为,这项变化与珠海去年以来不断放宽的落户政策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珠海户籍人口总数较2017年多了8.53万。
今年4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按照珠海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末珠海全市常住人口为189.11万。这意味着,未来珠海的户籍制度将实现全面松绑。
“户籍放松导致的人才流动,收益最大的将是大中城市和城市的周边。”亚洲开发银行前研究部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表示,市民化进程会拉动城市内需、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负担进而促进投资和产业发展。
“未来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方面。”万广华认为,高质量城镇化可以定义为可观的人均收入、合理的贫富差距和美好的环境。
近年来全国各地人才新政不断加码,随着人口政策红利的消失,珠海引才之路要如何升级?珠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文峰说,“珠海需要集中火力,加大力度吸引"金字塔"的中高端人才。并且,招才引智更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主体等形成合力。”
如何吸引更多中高端人才落户珠海?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是建立人才蓄水池的极佳选择。以吴鹏君落户珠海的项目为例,该项目落户珠海初期将建立近2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并且会陆续培育和聚集知识产权+计算机IT背景复合型人才,预计人才需求总量达100人左右。“在知识产权领域,复合型人才是紧缺的。培育和聚集这部分人才将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吴鹏君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针对这些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信息产业,主管政府部门若能够出台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和人才政策,将会加速初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介绍,该项目落地后将获得场地免租优惠、产业补贴等普惠性政策。“珠海是一座对初创型科技企业非常友好的城市,我们也希望在更精准化的政策扶持下不断壮大,为聚集产业人才培育"沃土"。”吴鹏君说。
未来
湾区发展加速融合放眼国际对接创新资源
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让珠海从原来的交通末梢,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枢纽,珠海市的城市区位正发生历史性改变。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致力于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要如何跳出城池局限,放眼国际拥抱创新资源?
“毗邻港澳的珠海让人感觉很亲切,这里的城市环境和创新氛围非常棒。”中意创新创业大赛数字经济与设计创意领域决赛一等奖获得者尤明认为,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珠海是其中具有科技领先优势的一个窗口。“大赛这个平台让我走进这座城市,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
拥抱国际创新人才,让珠海走向国际视野,珠海近两年来一直在搭建各类交流平台。人才走进珠海需要平台,人才留在珠海则需要环境。
“在各地加码人才奖励的政策环境下,如何发挥更优的人才发展配套环境至关重要。”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认为,珠海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优势,如果能够在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再先行先试,“这对于港澳人才乃至国际人才将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壮大城市创新力量既需要人才走进来,也需要加强城市人才队伍自我造血功能。“珠海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但高校人才构成类型多以本科生为主,科研人员占比小、高层次的科研机构总量低。”林志军建议,珠海可以考虑引进港澳和内地高等院校的优质资源来设立研究院和实验室,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增强珠海的源头创新力量。
今年3月,澳门大学与珠海横琴新区联手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横琴新区将为澳门大学免租提供1万平方米载体和1亿元中大研发机构扶持资金及天使投资基金;4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教授正式受聘为珠海市人民医院特聘教授,将与该院开展消化内科临床诊疗、科研领域和人才培养的相关合作;同时,该院今年还将相继落户“董家鸿院士工作站”“丁健院士工作站”,从人才团队培养、科技成果临床转化等方面展开合作。
搭建平台、筑巢引凤、优化环境,珠海正全面发力,未来人才和科研机构的加速聚集,也将成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的“脊梁”。
多个“黑科技”项目亮相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珠海分会场
太阳能踏板车日照6小时续航百公里
4月16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珠海分会场现场,来自全球的各类高端人才汇聚一堂,上演一场“头脑风暴”。26个中意创新创业项目同台竞技、64个海归博士路演项目精彩纷呈。来自珠海市的投融资机构、招商部门、孵化园区等各类组织无缝对接企业,进行面对面“相亲”。
食品安全医学诊断仪、新能源脚踏车……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批展现科技和创新的“黑科技”项目吸引了在场许多投融资机构和孵化园区负责人的注意力。
超便民?食品安不安全手机扫一扫1秒便知
只要用手机照一照,便能自动检测杯中的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检测你手上的苹果是否含有过量的农药残留物,甚至为糖尿病患者进行无痛的血糖监测,所需时间竟不到1秒,是不是很酷炫?
不久,这样的“黑技术”或将实现。来自爱沙尼亚塔图大学的博士后罗成,当天带来了他的路演项目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及食品安全医学诊断仪。
罗成介绍,基于细胞状态的细微差别,不同的细胞或生物标志物在无刺激或有刺激条件下,可根据蛋白、蛋白聚合、构型等记录不同的红外吸收光谱。该项目是要在手机上,通过安装APP及光谱仪或显微镜等硬件,获得所需检测食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再与已有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库进行比对,以此进行实时食品安全检测。
“市面的光谱仪,均存在尺寸或材质问题,并不适合嵌入智能手机内使用。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路演,寻找合作商,共同研发生产适合的光谱仪。”罗成说。
超节能?加入微量元素生产超轻踏板车
来自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的博士丁大为,当天带来一款外形与电动摩托车相差无几的太阳能踏板车。
那么,相比市面已有的新能源电动摩托,该款太阳能踏板车有何亮点?据介绍,丁大为所在团队,过去曾采用欧洲通用太阳路面强化技术,克服加工工艺难题,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太阳能电动滑板。该款太阳能踏板车,便是建立在太阳能电动滑板的成功研发与量产之上。
“这款太阳能踏板车,采用加入特殊微量元素的高强度德国增强型航空太阳能板,抗冲击、抗老化、重量轻、造价低。”丁大为介绍,本次推介的太阳能踏板车所采用的太阳能板,只有普通太阳能板的五分之一重,却可承受十倍强度,只需充电6小时,即可续航近100公里。
不久,该款太阳能踏板车还将具有多方位传感器、无线解锁、自动泊车、短距离调配、自动驻车、车辆互联等功能。
新闻推荐
□纪瑾“老师,他又打同学了!”今年13岁的小苏(化名)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刚上初一就成了学校的名人。经了解,小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