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人物给你好看
侯雪梅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侯雪梅在做实验。
奋斗者
侯雪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当选全国妇女十二大代表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现任丽珠医药集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潜心新药研发32年,共取得新药证书17项,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26项,其中9项获美国、欧州、日本等国授权,1项获国家专利优秀奖和广东省专利金奖。负责和参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等项目15项。
负责研发全球首家上市的1.1类创新药“艾普拉唑”,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这一年侯雪梅16岁,她“跳级”从高中考入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制药生涯。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侯雪梅讲述了自己这段“选择”的经历,而人生中第一次重要抉择,就让她从“用药”走向了“制药”。
实验态度
不要说“可能也许差不多”
一字之差,对她而言,是“不同却又相同”的人生道路。起初,她想从事和健康相关的职业,当一名医生。“我就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个念头扎根在侯雪梅心底,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未曾变过。后来,她无意中接触到“制药”这个词,“我当时才知道,还有药学院这一说”。在大学填报志愿时,侯雪梅走入药学院,并开始了此后长达30多年,未曾改变过的制药事业。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录取率较低,有的专业录取率仅百分之几。“那时候上大学让人感到自豪,尤其是戴上校徽的那一刻。”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对这份事业的执念,入学后,侯雪梅扎根实验室,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
“我们那时候学校要求特别严,做完实验之后,烧杯必须洗干净,不能挂一滴水珠。如果有水珠,那就是没洗干净。”而这份严谨的实验态度,也从校园带入企业,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团队里的成员。“做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关注细节,可能会前功尽弃。”
“就像是我们做实验,如果不成功,这一批实验器材就算是报废了,如果上人体呢?抽个血,血样没处理好,或者标签贴错了,整个过程都白做了,几十万费用也打水漂了。所以我经常跟项目组里的年轻人讲,一定要特别严谨,不要说‘可能也许差不多,不过好像不见得’。”
“明确告诉我一个结果,是0.1还是0.5,自己做过的实验一定要特别清楚。”正是这种严谨态度,2004年侯雪梅开始在“艾普拉唑”的药物研发担任项目经理。
研发创新药并产业化上市,是很多制药人、专家学者们的梦想,侯雪梅意识到,这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主导新药研发
“就是辛酸,这十年我觉得太漫长了”
1985年1月,丽珠医药在珠海成立。同时,丽珠医药加快冲击1.1类专利新药的步伐。所谓1.1类新药,是指从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化学合成药品。
想要冲击1.1类专利新药谈何容易,2016年到2018年,不包括进口药,我国批准的该项新药仅16个,其过程更是“万里挑一”。
当时,丽珠医药将药物研发瞄准了消化道领域———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药物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主,也就是拉唑类的药物。”
2001年时,全球仅有4种PPIs(质子泵抑制剂)同类药物上市,均由国际制药巨头研发并垄断,这意味着,如果“艾普拉唑”研发成功,将改变我国没有自主PPIs药物的局面。
面对挑战,侯雪梅听到不少质疑,有人甚至怀疑她“直到头发变白”也研发不出来。“打破消化药领域进口药垄断的局面”,侯雪梅和团队下定决心,力图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有效提高PPls药物的药效,使其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作为一款里程碑式的药物,“艾普拉唑”的研发十分坎坷,从原料工艺、制剂工艺等药学方面,到动物安全性及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参数,都要求严格控制。谈到这款药的研发,侯雪梅坦言:“这款药很娇气,研发过程大问题步步有、小问题天天有,就是辛酸,这十年我觉得太漫长了。”
创造纪录
临床仅耗时4年,帮助千万患者
“脱落”是一个医疗术语,指参与药品人体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选择放弃。受试者“脱落”,往往对药品研发有着较大影响。
在侯雪梅看来,“艾普拉唑”的研发,就是不断挑战纪录、创造奇迹的过程。“记得第一次往人身上打艾普拉唑时,因为临床试验有规定,我们跟受试者不能接触,当时特别紧张,远远观察受试者有什么反应。”
为了保证临床试验效果,操作人员密集开展培训,以确保能够顾及每个细节。开展试验时正值冬季,操作人员天不亮就全部到位,如果8点给药的话,6点就要开始准备。
“我们对试验要求很高,为了减少人和人的误差,要设计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试验操作非常严苛。最终试验做完,没有一例脱落,这就是创造奇迹。”
侯雪梅介绍,当时为了争取最短时间获得生产批文,项目团队成员两天内辗转北京、西宁、西安、太原等城市,最终“艾普拉唑”以零缺陷过关。
2001年药物研发立项,2006年完成三期临床,2008年实现全球上市。2014年,根据医药界一家专业杂志的数据排名,从1985年至今前十大重磅1.1类新药,从申请临床到获准生产的平均研发时间为7.5年,“艾普拉唑”以耗时4年,创造了最短临床纪录。
“艾普拉唑”的地位非比寻常,这是广东省消化领域唯一一个获批生产的创新药,而且解决了进口同类药物起效慢、作用时间短、个体差异大、价格高的问题,科研创新性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称赞道:“艾普拉唑是中国医药界探寻自主创新之路的典型案例。”2016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原创新药艾普拉唑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2017年,艾普拉唑肠溶片新适应症和注射用艾普拉唑钠也成功获批生产。”侯雪梅介绍,这是我国制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艾普拉唑肠溶片上市十年间,累计帮助近千万消化道疾病患者解除病痛。
专业精神
用手量片重、测水温
长期坚守一份事业,往往也意味着一份“执念”。甚至凭着这份“执念”,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0余年间,侯雪梅取得了一项项专利、荣誉,这既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她造福社会的肯定。近年来,我国医药领域迎来了长足发展,仅珠海金湾区就有40余家制药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3%。
从侯雪梅学习制药,到带领团队研发新药,30余年间,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实验室、实验器械等。侯雪梅说,这些年实验室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她不由自主地把“翻天覆地”重复了三次。
也有事情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严谨的实验态度,一颗“做有意义的事”的心。侯雪梅大学毕业后进入丽珠医药,从一间实验室走入另一间实验室。“我刚工作的时候在车间,那时候设备比较原始,称药品的片重就是靠手来感受。我手一拿就是20片,哪怕换了品种,也能感受出来。”
这种熟能生巧的绝活,侯雪梅还掌握很多。“我觉得这是在用心感受,比如测溶液的温度,水温要达到37℃,我一伸手就能感受到大致温度,比如现在屋内的湿度大概是85%。”
在采访结束时,侯雪梅带记者走入实验室,有不少年轻研究员正在做实验,大家看见她都很亲切。侯雪梅走到一位同事身边,看着她手里拿着量杯说:“你这个量过刻度了,这个测试需要重新做。”
实验室里有十多位研究员,每一处实验区的器具都摆放规范,虽然正值午休,但所有人都在严谨地做着实验。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王靖豪
实习生洪晓可王士玉(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雅玲)4月19日下午,由金湾区文明办倡导和带动,区教育局及区工商联积极配合,珠海市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大型公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