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海上龙舟赛。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在学习编织手工艺品。
三灶鹤舞表演。近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非遗传承基地揭牌。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编织”传承人的带领下,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娴熟地对手中的竹草进行加工,做成一个个编织手工艺品,传统技艺在一教一学中得到传承。自2018年以来,该校接连开展了“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三项国家、省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近年来,在借助高校专业资源和学生群体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金湾区还以创新“非遗”表现形式、壮大传承人队伍、推动“非遗”产业化等为抓手,让一度沉睡的“非遗”重新焕发创新活力。近三年来,金湾区在“非遗”领域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相关部门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并积极培育现有的“非遗”项目。目前,金湾现有区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3项。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罗汉章
摄影:本报记者张洲
深入挖掘
动员社会力量齐参与
“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于“非遗”传承人分布零散、年龄日益增长,使得很多需要口口相传的“非遗”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金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的成功申报能让民众更深刻地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理解保护“非遗”的重要意义,但“非遗”的申报要求非常严格,申报项目必须要有充足的历史佐证材料。
近三年来,金湾区文化部门每年投入300多万元,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邀请专家学者对辖区待发掘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评估和编纂。这三年来,辖区陆续新增三灶海上龙舟赛、三灶狮舞和金湾粤曲3个区级“非遗”项目。在2018年,三灶海上龙舟赛和三灶狮舞项目更是升级为市级“非遗”。今年,金湾区又新增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和3名珠海市“非遗能人”。
“金湾区近年来"非遗"工作取得的成绩,与本土"非遗"爱好者的贡献密不可分。”金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三灶镇人文协会为例,会员们都是年近古稀的文化爱好者。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在一些村(居)挨家挨户走访,开展文化调研,寻找“非遗”潜力项目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辖区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金湾目前现有区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2项,其中“三灶鹤舞”是国家级、省级“非遗”,“三灶编织”“三灶民歌”为省级“非遗”。
打造平台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非遗”的保护除了挖掘潜力项目外,加大对现有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金湾区持续开展“非遗”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六进”活动,每年组织“非遗”文化活动百余场。金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六进”活动在为群众送去文化大餐的同时,也为那些想要进一步接触“非遗”的人们提供了机会。
“非遗”传承人既是“非遗”得以延续的根本,也是开展“非遗”宣传的基础。目前,金湾区共有各级“非遗”传承人11人。自2013年以来,金湾区率先制定传承人培养区级管理制度,对每名传承人每个月给予300元的经费补贴,并为传承人链接省、市级相关资金、展示平台等资源。
以传承人队伍为依托,金湾区先后成立了三灶镇中心小学、金湾一小、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等8个“非遗”传承基地,每年给予每个传承基地两万元的扶持经费,用于非遗培训、展演活动和节目编排等。如果某个基地在当年年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则将再获一万元的奖励。各个基地采取骨干带徒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快培养新人。近几年来,金湾区每年培养500多名“学徒”,初步建立了“小学传承-高校创新-产业发展”的“非遗”文化传承体系。金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既有设计、表演、音乐等与“非遗”相契合的专业教学资源,也有广大青年学生作为“非遗”人才的储备力量,“接下来我们将力争实现"非遗"传承基地在辖区高校全覆盖。”该负责人说。
除了发挥传承基地的培养功能,金湾区文化部门还在全区开展“非遗”培训活动。金湾区去年开展的三灶鹤舞、三灶编织、定家湾茶果等各类“非遗”培训主题活动150多场次,培训5000多人次。
创新模式
增强“非遗”传播穿透力
近日,在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系列活动上,小学生、高校师生、“非遗”传承人以传统和现代相融的形式表演了“三灶民歌”“三灶鹤舞”,在原来较为单一的表演形式中,融入更多更富趣味性的元素,生动而真实地彰显了“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让其具有更强的传播穿透力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方向。”金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辖区文化部门近年来始终鼓励传统文化爱好者基于“非遗”进行文艺创作。歌曲《插秧对歌》就是根据三灶民歌素材进行重新创作的作品,全曲通过问答对唱的形式把插秧的基本操作以歌谣的形式展现出来,获得了2017年广东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而获得2018年广东民歌民乐大赛金奖的作品《爷爷唱的诗》,则是将三灶鹤歌鹤舞的“非遗”元素与传统民乐相结合创作而成。近三年来,以金湾区“非遗”为元素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斩获省、市级奖项20余项。
将“非遗”系统性地传承,除了需要创新的表演形式之外,理论化、专业化的教材编撰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金湾区文化部门与辖区高校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为例,该学院共发表了相关论文6篇、核心期刊文章1篇,填补了“三灶民歌”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文创融合
激发“非遗”强大生命力
近年来,在金湾区公路自行车赛等多项品牌活动的现场,都能看到金湾区金茶花巧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身影。该合作社是市、区级“非遗”——定家湾茶果的孵化项目。该项目以“传承人+基地+合作社”的模式进入市场,目前拥有一家门店,年均销售额20万元。
“"非遗"项目产业化,对于其本身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产业化项目如果不跟市场对接,则很难活下去。”金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支持金茶花巧姐农产品的产业化之路,辖区相关单位为其免费提供了一片山地用于种植相关食材,同时还将在增加分店、产品进入辖区茶楼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以定家湾茶果的产业化模式为范本,金湾区还将探索三灶编织、三灶狮舞等“非遗”项目的产业化。与此同时,金湾区文化部门还将跟高校、企业合作,设计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接下来,金湾区将继续做好“非遗”项目的“六进”活动和“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壮大“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了解到,金湾“非遗”文化展厅和三灶编织工作室目前正分别在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和海澄村文化中心进行如火如荼地建设。其中,金湾“非遗”展厅在建成后将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图文展板、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金湾区的12个“非遗”项目。三灶编织工作室在建成后将每周组织编织传承人开展日常性培训和新品创作,以订单加工和网络销售的方式,推动“非遗”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海涛)近日,记者从阳东区那龙镇扶贫办了解到,该镇那甲村、亨垌村、历屯村利用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为贫困户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