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在练习三灶鹤舞表演。
金茶花巧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员在制作定家湾茶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薪火传万代,文化永流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与年轻人碰撞出火花,让传承人“后继乏力”成为历史。近年来,金湾区通过非遗项目进高校、建立传承基地、打造传承队伍、非遗+旅游等形式,探索出了具有金湾特色的非遗传承路子。
统计显示,金湾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目前已经拥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仅近三年,这些“非遗元素”文艺精品就已经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得金奖超过20项。
金湾区相关人士表示,传承传统文化,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没有句号,只有逗号。金湾还将在非遗传承领域出实招、出新招,让金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传万代。
采写:本报记者赵岩
摄影:本报记者张洲
非遗进高校:“旧酒”装进了“新瓶”
如今,在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鹤舞、三灶编织和三灶民歌已经走进了该学院设计、舞蹈和表演类专业的课堂。但有别于非遗项目进入初中小学,将这些非遗项目进驻高校,建立传承基地,则真正实现了将传统的“旧酒”装进了“新瓶”。
“通过进入高校课堂,传统的非遗项目焕发了新的意义。”金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介绍,金湾区进入高校的非遗项目以两种形式传承。其一,让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坚持原汁原味的口口相传;其二则是通过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将传统的非遗项目进行艺术化的提升,开发出具有“非遗元素”的文艺精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传唱“非遗元素”的文艺精品。
目前,金湾区已经在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建立了传承基地,开设了三灶民歌、三灶鹤舞和三灶编织3个工作室,多位音乐舞蹈大师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研究与创新。目前,已经创作民歌3首、舞蹈音乐1首,创编舞蹈3个。在学术层面上,共发表论文6篇,校本教材3部。其中,三灶民歌新唱《对歌猜物》《心忆你》在第九届北山世界音乐节惊艳亮相。在非遗基地揭牌仪式上,各个新创节目展演获得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非遗进高校,使非遗传承真正实现了点面结合。”该负责人介绍,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习了非遗元素文艺精品后,可以将金湾的非遗项目带到四面八方。与此同时,高校优质的师资队伍,还可以将非遗项目编制成校本教材,使不少口口相传、“有词无谱”的非遗项目,有了更稳定的传承载体,“这些教材今后甚至可以在金湾的各层次学校中间流传,让更多人领略、学习非遗项目的魅力所在”。
打造传承队伍:政府投入之余更信市场的力量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领头人,我们要不断通过机制保障,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地参与到传承工作中。”金湾区近年来出台了《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和《珠海市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了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与此同时,为调动各级各类传承人的积极性,每年筹有相应的经费保障,用于传承队伍的日常管理、培训补贴、传习馆运营等,保证了队伍的日常训练和表演。
机制和经费保障到位,使扩大非遗传承人群,增加非遗培训次数成为可能。近几年来,金湾区积极扩大非遗传承人群。从社区群众到参观游客,从非遗基地的中小学生到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从非遗传承人到非遗爱好者,力争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统计显示,2018年金湾开展三灶鹤舞、三灶编织、定家湾茶果、三灶醒狮和三灶民歌等各类培训达到150多场次,比2015年增加了90多场次,培训人数较2015年增加4000多人,达到5000人次。数量的增加产生了质的飞跃,金湾非遗新创作品屡获大奖。由金湾区文化馆创作的非遗元素民歌新唱《望郎归》《爷爷唱的诗》先后获得2016年和2018年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金奖,《插秧对歌》获得2017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并多次在省、市、区的大型活动上交流展演。由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夏炎彬老师根据三灶鹤歌作词作曲,由金海岸海华小学合唱的《鹤歌》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音乐类一等奖。
“除了增加机制保障,我们同样相信市场的力量,更愿意将非遗项目推向市场。”该负责人介绍,要行政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将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金湾区已经在金茶花巧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定家湾非遗传承基地,通过采取传承人带徒弟、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加快培养新人,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目前,巧姐美食合作社已经在三灶开设了门店,并计划在金湾“情侣路”增设门店。统计显示,巧姐合作社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万元,因为有了经济效益,传承更加有了保证。
非遗+旅游:让更多人领略非遗风采
如今,在金湾的各个节庆的旅游景点,一定会出现非遗展演。三灶鹤舞、醒狮和三灶编织等项目相继登台,让市民游览金湾美景的同时,也能体味金湾历史的深度。统计显示,2018年,金湾组织旅游文化活动12场次,参加市民游客超过8万人次。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无疑是金湾非遗传承的亮点之一。
现在,金湾区已经不满足于非遗驻场演出这一形式,而是希望拥有更多更为固定的场所。根据计划,2019年,金湾将建设非遗文化展厅和三灶编织工作室。其中,在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建立的金湾非遗展厅展示面积达到400多平米,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图文展板、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金湾区的12个非遗项目,宣传弘扬非遗文化,增强市民对金湾文化的认识和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无独有偶,正在海澄村文化中心建设的三灶编织工作室,面积达到300多平米,则将利用编织元素进行装修装饰,通过图文展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活动。今后,这里每周组织编织传承人开展日常性培训,产品设计、新品创作,以订单加工和网络销售的方式,打造非遗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通过传习所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将三灶编织文化打造成海澄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发掘更多非遗项目
统计显示,目前金湾已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这些年来,金湾一直在积极聘请非遗专家和本土文化学者,对非遗项目进行调查研究。目前,该区已经拥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根据计划,金湾还将积极组织各镇开展金湾区第四批区级非遗申报工作。经过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各项工作,三灶剪纸、红旗古法榨糖技艺和红旗咸水歌已进入申报阶段。
与此同时,金湾还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发掘、传承非遗项目。这些年,三灶镇人文协会开展传承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果颇为突出。这些年近古稀的协会会员,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做文化调研,寻找历史文化渊源;拿出退休金,邀请专家、诗人、学者来到三灶采风,实地寻访考察林伟民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侵华日军罪行遗迹、金沙滩、碧青湾、茅田山、安和香薰园、黄绿背水库、木头冲村、三灶鹤舞传承展示馆、灵岩洞等金湾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梳理文化传承的脉络,创编新诗集《为三灶旅游喝采——广东三市诗人采风吟》,推广了金湾的文化旅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岩通讯员袁明亮张璇报道:11日,记者从金湾区法院获悉,该院近日依托审判执行职能,在广东省首推“环境保护禁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