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初步形成志愿者各展所长、群众各得其乐的氛围。图为志愿者向市民推广垃圾分类。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摄
自2018年11月被广东省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以来,在广袤的城乡大地,珠海市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有序,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按照“区级团队重点下沉、镇村团队自我服务、专业团队精准配送”的思路,初步形成志愿者各展所长、群众各得其乐的良好文明实践氛围。
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以来,斗门区近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投身其中,到基层累计开展了600余场“讲、评、帮、乐、庆”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未来,斗门区将聚力三大引擎建设,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和便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引领、“专业化”服务,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常态长效。
建平台
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8月1日上午,在珠海斗门大信·新都汇,一场特殊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市民前来聆听。垃圾分类教学、小家电免费维修、新型毒品识别、急救教学……在这场志愿服务展示“秀”上,随着人群渐渐聚拢,斗门区38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各展所长,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示出斗门志愿者的风采。
展示秀现场,青年联盟志愿服务队的展位最为火热,测血糖的市民不一会儿就登记了大半张纸;田野讲堂志愿者服务队的展位前同样挤满了人,志愿者忙着为市民分发小册子。
“以前不知道斗门有救援队,看完介绍还挺想加入的。”刚逛完商场的闫浩,站在阳光救援志愿服务队的展位前,被琳琅满目的救援装备吸引住,听完志愿者介绍后,起了加入的念头。
从当天开始,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组织集中服务月便正式启动。“这次服务月活动,既是对上半年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的总结和展示,又吹响全区常态化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冲锋号。”斗门区委书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及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周海金表示。
实际上,这样的一场志愿服务的“现场秀”,正是斗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着力创新的一个生动案例。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面对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斗门区委常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红梅说。
作为广东省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之一,也是珠海市唯一的省级试点,一年多来,在广袤的城乡大地,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有序、蹄疾步稳,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工作实起来、强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风正气传播得更广更远。
数据显示,目前,斗门区按照“4+3+n”建设标准,打造出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镇街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12个村居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示范点,按照计划,到2020年,区、镇、村三级共13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按照示范样板的模式实现全覆盖。
接地气
“文化点餐”聚人气
平静祥和的斗门南澳村一到周末就热闹非凡。此前,在乡村旅游春风的吹拂下,南澳村游人络绎不绝,而在未来,这里不但是可以赏花观景,村民还能在此“文化点餐”。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斗门将用“理论+文艺”的形式,采用歌舞、戏曲、小品等雅俗共赏的文艺样式,梳理出群众关心关注的主题,制作成“宣讲菜单”,并根据群众“点单”送上“宣讲大餐”,用接地气的“乡音”,为群众答疑解惑。
这也是在解决了阵地和设施之后,斗门如何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群众,所以光靠"嘴"不行,要靠"脚"走到群众中,要靠"耳"掌握群众需求,还要靠"手"带着群众干。”周海金说,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想尽一切可用的办法,有效调动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党的理论送入千家万户,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的。
在珠海市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能聆听明德讲堂、明德大舞台、青年讲师团、黄杨田野课堂,还有乡风民俗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大赛以及热闹讲究的水上婚嫁,在精彩纷呈的“菜单”中,总能找到让人兴致勃勃的“文化菜肴”。
打造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也成为斗门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丰富内涵。目前,斗门区全面梳理了政策宣讲、文化乐民、互动评议、庆典传承等类别志愿服务项目,重点打造“我是斗门好人”宣讲团、黄杨新乡贤讲斗门文明20条、“其乐融榕”、我为乡亲讲惠农政策等12个“黄杨+”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活跃农村、社区文化生活。
走近群众身边,才能走进百姓心里。在斗门大地,这些志愿服务项目用家常话、大白话,让政策解读接地气、聚人气。
“目前,斗门全区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26个,已初步构建起"群众点单、部门派单、志愿者送单、群众评单"工作模式。”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加速建设,正在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助力乡村振兴。
造引擎
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发展
讲一堂主题课、表演一段艺术剧目、看一段视频、谈一次学习感言……随着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组织集中服务月的启动,斗门将组织全区各志愿服务队伍在8月集中安排80场“讲、评、帮、乐、庆”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学习的仪式感,深化学习的互动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土壤。
2018年11月被广东省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斗门区的文明实践活动早已走过了许多艰难和复杂的阶段。在摸索之后,斗门区将以更高站位、更深情怀、更实措施、更大投入,推进试点工作,用百姓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接地气”的方式,传到群众心坎上。
“未来,我们将聚力三大引擎建设,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和便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为推进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发展,斗门区将在已组建的21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基础上,规范活动的策划实施、项目设计等,实实在在地打通文明实践工作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探索建设具有斗门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各志愿服务组织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引领、“专业化”服务,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常态长效。
为推进建设便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斗门正设计开发电视端和手机端“实践云”平台。以井岸镇为试点,开通电视端线上实践管理平台,提供新时代讲堂、志愿者服务等内容,设计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程序,对全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时长录入、项目发布、项目需求、项目评价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通过以上两种终端,第一时间推动优质课件、视听资源“进网络”,形成“固定+流动”“线上+线下”活动模式。
“如今,随着沙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立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参加活动的人多了,积极性也更高了,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白蕉镇文化站站长黄耀斌表示,“正能量在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让村风民风更加淳朴。”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
新闻推荐
“举高高”致电扇切了女儿头骨 医生:别把“爱”变成“害”让玩耍成玩命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治家)血肉模糊、严重碎裂的头骨、10厘米长的伤口……导致这场悲剧的起因竟是一场游戏。日前,一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