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珠海 今日香洲 今日斗门 今日金湾
新岭南 > 广东 > 珠海 > 今日斗门 > 正文

城乡新变 滨海渔村筑起湾区魅力之城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9-26 06:47   http://www.kcqsx.com/


横琴金融岛崛起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形成雄伟壮阔的城市天际线。

金湾区斗门区和高栏港经济区为主的珠海西部生态新区,已成为珠海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产业平台。

1993年正式通车的珠海大桥,成为珠海东西部地区资源要素流通的大动脉。

关铭荣翻拍

“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是珠海建市之初的真实写照。

从一张白纸起步,历经特区发展的四次扩围,南进、西拓、北接、东优,珠海城市空间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建起了港口、机场、铁路、跨海大桥等“命运工程”。

曾经的农田鱼塘崛起了高楼大厦,小渔村蝶变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站在新起点上,珠海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新的机遇,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珠海已明确方向,要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构建与核心城市相匹配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平台,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对珠江口西岸乃至粤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撰文:胡钰衎摄影:关铭荣

特区嬗变

大建设大发展拉开城市框架

作为在建的珠海第一高楼,337米68层的珠海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格外引人关注。对岸,330米高珠海中心大厦已经竣工,吸引大型企业以及总部型企业进驻;位于吉大的“城市之心”项目,未来还将以400米高度展示雄姿。

时光倒流回上世纪80年代初,珠海还是个一穷二白的边陲小镇。彼时境外一家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出了一个问题引发关注:中国大陆有一座城市只有一个红绿灯,是哪个城市?答案是珠海。多年后,这仍是珠海人回首过去时感慨万千的桥段。

从一个红绿灯、几条沙石公路,到陆续崛起的高楼天际线,这是城市巨变的印记所在。

改变从1980年开始。这一年,珠海土地上划出了6.81平方公里面积,东西长12.6公里,南北最宽2.37公里,是一片靠山面海的半月形狭长地带,成为“经济特区”。

为适应发展需求,珠海历经特区的四次扩围,第一次从6.81平方公里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到第二次“开发大西区”,再到第三次横琴新区挂牌成立,直至最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城市的发展空间得以不断拓展。

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建设大发展热潮中全面启动。迎宾大道、九洲大道等交通大动脉先后开工,珠海大桥、横琴大桥和莲花大桥,京珠高速通车,珠海机场、香洲港和九洲港客货运码头相继落成。建市以来,珠海建设各种桥梁470多座,建起了港口、机场、铁路、跨海大桥等“命脉工程”。

扩围不仅仅是物理载体的变化,与之相伴的还有城市功能内涵的提升。经过40年的沉淀和洗礼,珠海的城乡经济地理格局不断被打破、重塑和优化调整。1984年,香洲建行政区,成为珠海的主体城区。2001年,斗门区、金湾区同步设立,形成了如今珠海三大行政区的格局。在珠海城市化进程中,还设立了横琴新区、高新区、高栏港经济区、保税区和万山区等经济功能区。

城市面貌已发生巨变。放眼望去,条条通途大道两侧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曾经仅有一条商业街的小城蝶变成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珠海的高铁线路已通达全国50余座城市,珠海机场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四个“千万级”机场,珠海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航线拓展至南亚、中东、南美洲等地。

值得关注的是,大刀阔斧的建设并未曾使这座城市的生态定力动摇。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珠海屡屡迈出变革新步伐,在全国率先颁布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和环境保护“八个不准”,坚持“只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有污染的一概不能进入”。

这样的刚性约束,夯实了城市建设的根基,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出了如今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的城市风貌。

东西协同

新区新城建设有序铺开

金湾“情侣路”机场东路上,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相邻的航空新城内,高楼林立,道路通畅,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加紧建设。谁能想到在40年前,航空新城所在的西部城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被称为珠海的“西伯利亚”。

上世纪90年代担任金湾三灶镇委书记的王定一回忆,他当时出去招商,不少人对于还是滩涂和海岛的三灶心存疑虑。“后来路通了,金湾的工业基础也慢慢好了,特别是珠海航展的举办,让我们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飞利浦、联邦制药也来到了金湾。从此之后,"工业立区"就一直被贯彻下去。现在金湾工业基础不错,工业产值更是比从前翻了几百倍,感觉越来越有希望。”

这是珠海促进西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珠海城市建设历程中,城乡统筹发展始终是一个的重要命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区居民的概念中,“去珠海”就是“去香洲”。主城区香洲区好比城市的心脏,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快速发展,容纳全市近半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亦占据近半江山。

而磨刀门水道以西,广阔的珠海西部拥有珠海2/3的土地,却只承载全市2/5的人口、2/5的经济总量。城乡不平衡是珠海发展的短板所在。

1988年,“开发大西区,建设大交通,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的“西进战略”正式提出,西部成为珠海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2月,珠海大桥开工建设,横跨磨刀门水道,两年后正式通车,沿用至今成为珠海东西部地区资源要素流通的大动脉。

跨越水流阻隔之后,西部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此后随着珠海机场、高栏港、广珠铁路建成通行,西部一举拥有了“海、陆、空”三种主流交通方式。在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看来,这是解决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关键,也是为整个珠海的发展拓宽新空间,增强城市持续发展后劲之举。

如今,以金湾区、斗门区和高栏港经济区为主的珠海西部生态新区,已成为珠海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产业平台,聚集了中航通飞、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烽火科技等一批“装备大军”,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也相继产出创新性研发成果,提供源源不断的重要“区”动力。

为让城市配套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产城融合”提上了建设议程。2018年,西部生态新城建设提速提质,其起步区安排了产城融合项目13项,完成投资19.85亿元,金湾片区公共文化中心完工,商务中心、服务中心和艺术中心加快建设,斗门片区大信新都汇开业运营,富山新城邻里中心开工,平沙新城生活配套加快完善。

从争分夺秒的项目建设,到奔忙不息的机场码头,从新绿盎然的园林景观,到活力涌动的产城园区,以人为核心的新城新区建设在西部正扎实推进,协调发展有望迎来热潮。

区位重构

强化对珠江西岸辐射带动作用

沿横琴新区环岛路一路往南前行,东侧所见是生机勃勃的金融产业服务基地、环境优美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蓬勃建设中的金融岛和横琴口岸片区;西侧所见则是郁郁葱葱的大小横琴山,穿插坐落着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即将开业的大型葡国风格建筑励骏庞都广场等建筑群落。

相较于西部,珠海南部的变化更为令人惊叹。这里是珠海摩天大楼“生长”最快的区域之一,是珠海的城市新中心,也是珠海对接港澳的重要桥头堡。

自2009年开发建设以来,横琴相继获批成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片区和国际休闲旅游岛,实际落地制度创新成果370项,从曾经的蕉林绿野成长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对优质发展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港珠澳大桥通车的历史机遇,珠海出台了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发展规划,作出了建设大桥经济区和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重要部署。

事实上,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存在于城市内部的战略,也是珠海辐射整个珠江西岸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经济特区的起步阶段,珠海跟深圳是不分伯仲的,包括外资企业进入的水准都是相当的,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早期澳门资本偏重珠海,香港资本偏重深圳,这是由企业的费用和成本决定的。但跟香港比起来,澳门本身的产业规模不是太大,所以它辐射的能量相对有限,这就制约了珠海早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说。

历史又给了珠海新的机遇。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成为重塑珠海交通区位的超级工程。从地理上看,港珠澳大桥将珠海和香港两地的陆上通行时间缩短为40分钟,让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一座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站在了大湾区超级城市群互联互通的网络节点之上。

城市区位、城市定位、要素流动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以港珠澳大桥为龙头,深珠(伶仃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广江珠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一批对外联通的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珠海已经明确方向,要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构建与核心城市相匹配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平台,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对珠江口西岸乃至粤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向东依托港珠澳大桥,对接深中通道,推动与珠江东岸的融合发展;向北依托高铁、地铁与城际轨道,推动与广州的互动发展;向西依托港珠澳大桥西延线以及西部沿海高速,推动与江门等粤西城市交流合作。

无论是外部的发展机遇和使命,还是内在的发展需求,从长远来看,珠海的发展空间将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得到充分拓展。

“这既是珠海拓展经济特区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协调性的需要,更是拓展珠港澳合作腹地、进一步支撑港澳繁荣稳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人大代表潘裕娟认为,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大格局中,未来珠海还应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更高标准谋求更大的发展。

城乡建设大事记

1953年

经中央批准,珠海县正式成立。

1979年

国务院批准珠海县改为珠海市,以珠海县的行政区域为珠海市的行政区域。

1983年

斗门县划归珠海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斗门成为了珠海版图中的重要一部分。

1993年

东起前山立交桥、西至高栏港,绵延46公里的珠海大道建成通车。

1995年

按照年吞吐量1200万人次标准修建的珠海机场正式通航。

2018年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

亲历者说

珠海第一任城市规划局局长高兆和:

天际线背后的城市变迁

走在情侣路上,眼看着沿着大海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不断刷新着珠海的城市天际线,特别是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三地,壮观的雄姿带来无限动感和活力,这让高兆和感慨万千。数十年前,他主持修建珠海情侣路,还没有如此景观。

1980年,高兆和从河北承德南下来到珠海,投身到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在他的记忆里,建市之初珠海就是一个小渔村——“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是珠海老城区香洲的真实写照。

1986年,珠海以规划部门为试点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当时的珠海市规划局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投票选举、上级批准、一任三年”的办法组建新领导班子,并规定在三年期中搞一次“信任票”,得票不超过半数者,经组织考察后确实不称职的就地免职。在这场“群众伯乐”推荐领导班子的试点中,普通的技术人员——高兆和脱颖而出,成为珠海第一任城市规划局局长,参与了珠海第一次大开发。

“上任后,我就开始着手规划开建情侣路”。他回忆道:“珠海有着许多地方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城市近一半边缘直接与海相连,这在很多沿海城市也不多见。珠海决定在城市东面再建一条通往中山、广州方向的道路,沿海岸而建,既要担负起城市道路的功能,也要兼具景观道路的美感——这就是情侣路建设的初衷。”

高兆和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情侣路刚刚建成之时,“大家都很喜欢到这里来。无意之间,情侣路成了珠海人亲近大海、拥抱大海的亲水空间,并在无形中把珠海的空间扩大了。”

“那时候走在珠海街头,几乎看不到什么城市天际线。1998年在拱北建成的银都酒店,是当时珠海第一座100米的高楼。到了2005年,迎宾南路才出现一座由"烂尾楼"改造的200米高楼。”高兆和回忆说。

随着珠海城市化进程,珠海城市框架的拉开,珠海一条条道路的修建,一座座码头的开航,一幢幢大楼的竣工,茫茫一片的工地到陆续崛起的城市天际线,见证了珠海城市发展的辉煌印记。

“这些摩天大楼不断刷新着珠海的城市天际线,经过40年的奋斗,珠海的城市天际线开始变漂亮了、丰富了。百里情侣路,从香洲到横琴一直到金湾到高栏港,沿着大海拔地而起的一排排建筑带来动感和活力。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壮观的雄姿让珠海的城市天际线更立体了。”高兆和说。

新闻推荐

斗门区老干部原创歌曲下乡志愿演出 歌舞飞扬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活动表演现场。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张帆何进报道:“小小白蕉海鲈之乡,靓丽莲江令人神往,工业园区来把千亿创,斗门乡...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城乡新变 滨海渔村筑起湾区魅力之城)


 
频道推荐
  • 两年内实现 三级全覆盖 珠海斗门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
  • 城事调查 道路千万条 夜深难返校 珠海两大剧院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观看演出,但不少大学生表示捧场“有难度”
  • 《珠海经济特区防台风条例》正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台风期间不得强制非抢险人员到岗
  • 27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珠海公开宣判首宗因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恶势力犯罪团伙案件
  • 从破到立:风貌管控重塑斗门美丽乡村 村居规划编制覆盖全区88个村居,年底前完成13条样板村基础设施建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