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微评身边事》节目视频近日,斗门区乾务镇连续第七年举行了“装泥鱼”习俗比赛,12名乾务村民在滩涂上大显身手,现场展示“装泥鱼”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不只是“装泥鱼”比赛,在前几天举行的斗门区第四届民俗文化节上,珠海市的22项各级非遗次第登场亮相,威风凛凛的醒狮表演、穿越千年的“赵氏家族祭礼”,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非遗美食……无不让人充分感受到非遗项目的精彩。
再精彩的非遗,也不得不面对非遗传承的难题。时代的变迁,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的生产方式、大众的生活方式都在不断更新,以至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似乎一下就没有了现代的生活价值,不得不淡出生活,进而濒临失传。但是,非遗项目之所以被挖掘、被保护、被传承,并不在于其对我们的生活是否还有帮助,而在于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先辈们生存智慧和实践的结晶,背后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沉甸甸的历史。
如今,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因为当下的美好,就忘记了过去的苦难以及幸福的来之不易。现在看来更像是自娱自乐的“装泥鱼”比赛,却曾是生活在斗门乾务一带先辈们的谋生手段。“装泥鱼”所用的鱼笼,集传统手工编织和捕鱼技艺于一身,颇具历史价值;而“装泥鱼”之所以越来越少见,除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还因为过去环境的污染,导致自然滩涂受到了破坏,泥鱼逐渐丧失了以往的生存空间……也就明白了对于类似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我们为何不能无动于衷。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是时代的重大命题。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影像技术将非遗项目记录、保存下来。当然,让非遗项目仅仅通过现代技术展示在百姓面前还远远不够,类似“装泥鱼”比赛这样的活态传承,才是非遗保护更好的方式之一。确切地说,非遗的传承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要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传承与发展。因为只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非遗项目与现实生活更贴近,甚至融合到一起,才能重新焕发蓬勃生机,才能真正地活下来、传下去。
可喜的是,珠海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并卓有成效。不管是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还是推进非遗项目融入本地旅游业发展,或是利用非遗元素进行文艺创作,推进非遗的理论研究等,不仅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也弘扬了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城市软实力,进而为珠海在新起点上的再出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撰文:刘孙恒)
新闻推荐
关于2020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报名有关事项的通知
市各有关单位,有关会计人员:珠海市2020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考务日常安排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