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70多年,李秀文老人仍对家乡念念不忘。
“宝贝”1号
●寻亲圆梦
临近六一,新快报天天公益收到一组来自宝贝回家网站的特殊求助信息——几名少小被拐,寻亲半世不曾放弃,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广东老人,希望通过本报寻亲圆梦栏目,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以“老宝贝”之名,倾诉无处安放的思亲之情。她们在与时间赛跑,盼望有亲属看到消息,以期有生之年重回故土,或百年之后,叶落归根。
村里随处可见的荔枝树,是90岁高龄的李秀文,对家乡最深的记忆。1943年,12岁的李秀文被人从广东拐卖到广西荔浦县,先是给大户人家做丫鬟,后来就在荔浦县结婚生子,到今年已经是近90岁的高龄。
虽然,现在李秀文有孝顺的儿子儿媳,家庭生活也还幸福,但她心里一直惦念着老家。若无意外,家中还有姐姐、弟弟和妹妹,70多年过去了,他们可还好吗?有没有想念过自己,找过自己?
为了吃饱饭被骗离家
李秀文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在最小的一个妹妹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靠给别人盘头发为生,养活他们四个孩子。1943年的一天,当时只有姐姐和李秀文在家,一个陌生的女人突然来到她家,告诉她们,她知道有好东西吃的地方,愿不愿意跟她去?
“我婆婆李秀文说,当时她的姐姐就问她去不去,如果她不去,姐姐就跟那个女的去。”老人的儿媳苏刚琼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她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老人“回家”的心愿,这些年她一直在帮着婆婆张罗寻亲的事,发生在久远时代的被拐细节,家人都听过无数次,“婆婆家当时太穷了,她们太饿,就跟着那个陌生女人去了。”儿媳边说边叹气,她仔细看过老人的头顶和手掌,“婆婆头上有一个旋,指纹都是箩筐,没有断掌纹。”
经年累月忘记家乡名字
同行的还有好几个女孩,她们先是步行了好多天,脚都走肿了,接着又乘船,最后来到了广西平乐县。
女孩们被关在一间小房子里住了几天,谁也不敢多问,胆小的已经哭红了眼睛。有一日,陌生女人把李秀文带到荔浦县,卖给一户人家做丫鬟,负责带孩子。对于家乡的记忆,李秀文能给的信息十分模糊,她记得自己的姐姐叫李玉(荣)莲(音译),弟弟叫世芬(音译),因自己排行第二,家里人都叫她阿二。
“婆婆刚来广西的时候,只会说白话,住了这么多年,口音已经变成了荔浦当地话了。”儿媳说,婆婆还说记得家乡是在广东省,但具体村子好像是叫春江村,不太能确定名称,相距一二公里的外婆家,住在南门村(音译)。
望有生之年与亲人相认
去年正月,李秀文的丈夫去世了,在荔浦县寨村生活了70多年,她很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找到家乡的亲人。“村子里有很多的荔枝树,家里门前屋后都是。”苏刚琼说,婆婆对老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随处可见的荔枝树,多年来他们也曾帮着婆婆想办法找过很多次老家,但都没有音讯。
两年前,苏刚琼的女儿帮着奶奶将寻亲信息登上了宝贝回家,期盼奇迹发生。“我们寻访的时候,李秀文描述过一个细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有一封来自广东斗门的信寄给李秀文,但那时阴差阳错没有拿到。我们推测李秀文的老家很有可能就在珠海斗门。”宝贝回家的志愿者燕子姐姐说,希望能发动更多的斗门当地志愿者提供有用的线索,帮助李秀文找到回家的路。
温馨提示
如果您是寻亲者的亲人,或是可以提供线索的知情人,请拨打本报寻亲热线18665089067或宝贝回家寻亲网站电话0435-3338090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潘芝珍■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严蓉潘芝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游客体验射箭。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何进报道:参观国家级非遗项目“斗门水上婚嫁”、制作客家传统美食、骑马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