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品尝艾饼。本报记者 曾遥 摄
小朋友学织鱼笼。本报记者 曾遥 摄本报讯(记者张帆)斗门水上婚嫁习俗非遗展馆开放,装泥鱼编织鱼笼教学,品尝特色美食,演唱沙田民歌……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斗门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分为非遗项目展示、主题讲座、图片展、现场体验等,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吸引众多市民前往体验,传承文化。
当天,在井岸镇分场,戏曲传习活动分别在东风小学和井岸镇第二中学举办。锣鼓铿锵、粤韵悠扬。学生们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演唱《粤曲响遍东风校园》、排练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等。当晚,在西堤显利乐坛举行的曲艺展演,座无虚席,赢得观众好评。此外,还有斗门鸡仔饼现场制作品尝活动,大家免费品尝、赞不绝口。
当日上午,白蕉镇文化站在白蕉镇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客家咸茶制作、品尝活动。“白蕉镇很多村民是客家人,尤爱客家咸茶。”白蕉镇文化站站长黄耀斌说。客家竹板山歌传承人吴志能来到白石小学,示范“唱山歌”和“敲竹板”,孩子们边学边唱,欢声笑语不断;“珠海沙田民歌之父”黄华欢在灯笼中心小学教唱沙田民歌,动听的歌声在校园内飘荡。此外,“斗门水上婚嫁”传习活动也在南澳村“斗门水上婚嫁习俗非遗展馆”开展。
在斗门镇分场,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现场展示品尝活动中,群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免费品尝刚出炉的叉烧和排骨,纷纷夸赞不已。
乾务镇文化站当天在虎山村纯一黄公祠,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习俗传承活动,由该项目传承人黄国富进行编织鱼笼现场教学,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得认真。今年65岁的黄国富是乾务镇虎山村人,年轻时以“装泥鱼”为生。“按照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安排,乾务镇今年的活动包括三项内容,即装泥鱼习俗教学、虎山金巢琵琶鸭现场品尝、炒藤鳝现场制作及品尝。”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说。
在莲洲镇分场,活动在“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小龙)表演中开幕,沙田民歌表演唱《禾虫之乡美名扬》《拾田螺》、粤曲独唱《昭君出塞》等15个节目逐一呈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现场还准备了横山鸭扎包、艾饼等非遗美食摊位,供群众免费品尝体验。
多年来,斗门区采取多种举措,传承发展非遗项目,展示斗门非遗项目风采,彰显非遗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闻推荐
斗门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布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评估结果,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