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三轮车开到家门口,斗门莲江村村民走出家门轻松倒垃圾。南方日报记者钱文攀摄
7月7日上午,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村民吴艳嫦拿着平时垃圾分类所攒的积分存折,来到莲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兑换礼品。
“垃圾分类这个项目很好,可以认识到干垃圾、湿垃圾该怎么分类,也让莲江村变得更干净整洁了,还可以拿积分来兑换礼品,特别高兴。”吴艳嫦说。
不久前,珠海市斗门区出台《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激励回馈办法》,明确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与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有机结合,推出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
为逐步提高积分使用价值,持续增强激励效果,莲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率先健全原定村级积分与区级文明实践激励回馈积分通兑通换机制,建立双重回馈的正向引导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意识走进村居、走近群众。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
百年古村响起垃圾分类歌
7月7日下午4时,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村民冯锦起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播放着《垃圾分类大家来》这首歌曲,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沿途的村民听到歌声后,拎着在家里分好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走出门,等候垃圾车的到来。
莲江村位于莲洲镇北部,建村已有250多年历史。村民住宅依五指山脚蜿蜒而建、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走进莲洲镇莲江村,感觉只有两个字:干净。全村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让这个干净的村庄更显得异常整洁。
变化始自一年前。去年8月,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和斗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莲洲镇率先在全市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分别在莲江、石龙、东湾、红星、南青、光明等6个市级样板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施行“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理”莲洲运行机制,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我自己来放垃圾。”家住莲江村129号—130号的阿姨表示,“我已经学会垃圾分类了。”阿姨的话引来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
“叔叔快点来,我这里有垃圾。”3岁的余梓瑜老远就站在家门口,一边随着歌曲音乐起舞,一边招呼冯锦起。“她呀,可喜欢和大人一起倒垃圾了,一听到音乐就主动跑出来。”旁边的家长表示。
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莲洲镇石龙村。村内,任银欢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一路播放着歌曲,也在挨家挨户收集垃圾。
任银欢和冯锦起都是通过培训之后上岗的,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定时收集垃圾,还需要在收集过程中“现身说法”,指导村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每一次收集垃圾的过程,都是一次村民接受教育和督导的过程。
“一开始难,真的不知道怎么分垃圾,通过几轮学习,分多几次才知道。”石龙村村民周群好表示。现在,村里的老人、小孩,对生活垃圾分类都有了清楚的认识。90岁的周仲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在石龙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帮助下,慢慢学会并适应了生活垃圾分类。
“其他垃圾都放在身边的这个桶里,那些菜和肉就放在另一个垃圾桶里,天天这样分,不要把所有垃圾都堆在一起,这样会把老鼠、害虫招惹过来。”石龙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对她说。
生活垃圾分类积分有奖
“除莲江村、石龙村这样定时收集垃圾外,目前莲洲镇还有东湾、红星、南青、光明等4个村,率先在全市摸索并施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源头分类是这一探索的首要关键环节。然而,作为珠海农村人口大区,由于种种原因,村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一些环保、生活垃圾分类的大道理,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弄懂弄通。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是个难题。
“在斗门区,我们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试点工作与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有机结合,以"试点先行,逐步覆盖"为基本原则,以"宣传引导,激励回馈"为重要抓手,将个人、家庭的垃圾分类自觉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建立积分兑换实物的激励机制。”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持续增强文明实践积分的激励效果,今年6月,《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激励回馈办法》开始实行,莲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率先健全原定村级积分与区级文明实践激励回馈积分通兑通换机制,建立双重回馈的正向引导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意识走进村居、走近群众。
“按照激励回馈办法,我们将精神奖励为主和物质奖励为辅相结合,从而突出文明实践的公益性和获得感。”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斗门区建立了广受村民欢迎的“文明实践积分兑换激励回馈办法”,规定村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小时可对应获得2积分;以群众身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参与时长累计1小时可对应获得1积分。志愿者、群众均可通过小程序、积分存折累计积分,凭所获积分在线上小程序兑换,并到线下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分兑换处领取爱心礼品。
“而在精神奖励层面,我们则设立了斗门区"星级志愿者"及"最美志愿者"两个类别荣誉,将志愿服务时间累计时间分为5档,从100小时到1500个小时,分别可以申请相应的星级志愿者。”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还规定年度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00小时的志愿者,均可参加斗门区“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
激励机制引导村民改善生活环境
“目前,莲洲镇垃圾分类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莲洲镇镇委委员、莲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主任黄碧玉表示,“今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开展后,我们将垃圾分类的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原定村级积分与区级文明实践激励回馈积分通兑通换机制,建立双重回馈的正向引导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意识走进村居、走近群众。”
“举手之劳分垃圾,积分兑换有实物,村民当然愿意做。讲一大堆道理,不如奖励村民一桶油、一瓶洗发水。”莲洲镇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冯连丹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举手之劳分垃圾,积分兑换有实物,村民当然愿意做。
“目前推行的积分奖励是个很好的方式,生活垃圾分类做好了,投放垃圾时就可以得到1分,天长日久积累积分。”冯连丹说,这些积累的积分,一方面通过“红黑榜”公示,每家每户的分数都会张贴出来,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通过积分兑换得到实物奖励,推动村民自觉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莲洲镇6个村的村民,目前都可以做到精细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四分类之后的垃圾,按照收集的比例,厨余垃圾占20%-30%,其他垃圾占70%左右,有害垃圾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黄碧玉表示,6个村富有特色的一个做法是:之前村里的公共垃圾桶全部被撤销,走进村里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全村公共环境,另一方面垃圾公共投放点少了,村民会在收集垃圾时主动投放,既有疏又有导,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在无数个践行垃圾分类的日子里,志愿者和群众各司其职,雕刻着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的每寸纹理,推动文明实践在斗门遍地开花,成为“美丽斗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明山吴梓昊)记者从斗门公安分局了解到,近日,斗门一名市民被冒充的“老板”诈骗90万元。斗门警方迅速反应,及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