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文科小金榜,第十名为广东香山县人何作猷。(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曾望颜为石岐西山寺山门题写的门额“西山第一峰”,以及楹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
鲍俊书法(斗方)《落日洞庭处处边》
由黄佐编纂的明嘉靖《香山县志》序言(节选)
黄佐文/黎晓欣 图/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又到一年高考季。今年高考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一个月,中山一万五千余名学子带着老师和家人的希冀雄赳赳、气昂昂奔赴考场,7月23日,广东高考成绩放榜已经公布。
说起全国规模最大的公平竞争性考试——高考,就不得不提我国古代科举。科举作为封建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公平竞争性人才选拔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在香山县立县870多年间,芸芸学子潜心苦读,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据统计,自唐到清末香山县共产生138名进士,其中文进士67名、武进士71名。尤其在明清两代,香山县经济、教育有较大发展,录取进士的数量不断增加。明代276年间香山籍进士16人,到清代267年间中进士者多达105人。
中山市档案馆收藏有一批香山籍人士入榜的“小金榜”复制件。金榜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试的成绩榜,分大、小两种。大金榜用于张挂告示,小金榜供皇帝御览。从馆藏清代小金榜可见,乾隆六十年(1795),香山县人杨汝任文举第十七名;道光二年(1822),香山县人曾望颜文举第十名,李望海武举第四十一名;道光三年(1823),香山县人鲍俊文举第二名,何廷标武举第十九名;道光十八年(1838),香山县人李炽昌武举第十七名;道光二十年(1840),香山县人何璟武举第五十三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香山县人何作猷文举第十名,等等。
中山市至今保留有众多与金榜题名、科举入士有关的名人胜迹,其中以沙溪镇龙瑞村的探花及第牌坊最为知名,是现今中山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牌坊,2008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历代进士不乏重臣名家,如北宋香山立县发起人梁杞,南宋香山县开县先贤陈天觉,明代著名教育家、文献学家黄佐、明代礼部尚书李孙宸、清代广西巡抚黄槐森、清代作家卢文起、清代广东水师提督何长清、民国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馆长何作猷等。
延至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后,香山县输送人才方式也慢慢转变成学堂培养、派遣留学等途径。如容闳、唐绍仪、萧友梅、唐国安等,后来成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政商界、知识界的领军人物。香山也得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以来著名的留学生之乡、华侨之乡。
信息链接
部分香山“考生”
生平小传
●梁杞
(生卒年月不详),文顺乡石头村人(今南区恒美村附近)。赋性温纯,慎重、好学,精通诗书。宋庆历六年(1046),登进士,授连州司理(主理狱讼官)。在任秉公审判案件,获吏部官员赏识,晋升桂阳(今湖南郴州)令。到任之处,施行惠民为本之策,压抑奸猾,严惩恶吏,调整赋税,缓免兵役,缉捕强盗,兴办学校,提倡开垦造田,推广耕作技术,农商生产均得以发展,百姓深受其惠。不久,升任比部员外郎、朝政郎,后任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一带)军事通判。针对当地贫瘠、文化落后,倡导文化教育,整治歪风邪气陋俗,启发百姓奋发。数年间,军民精神大变。
宋熙宁元年(1068),告老还乡。后迁至漕边(今南区北台村一带)开族,其时香山渔盐发达,兼有银矿场之利,于元丰五年(1082),联同广东运判(征运赋粮的长官)徐九思,奏请朝廷立香山为县。虽未获朝廷批准,但已成为香山立县首位发起人。
●黄佐
(1489-1566),石岐人,字才伯,号希斋,晚号泰泉。祖父黄瑜,世称双槐先生,父亲黄畿,世称粤洲先生,皆为一代儒宗,以品学知名。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中进士,廷试选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是岭南著名学者,在地方文献、经学、诗词等方面尤为卓著。纂修有《广州人物传》《广东通志》《罗浮山志》《广西通志》《香山县志》等志书,著有《礼典》《乐典》《诗经通解》《明言类选》《小学古训》《泰泉集》等经类著述和诗文集。
●曾望颜
(1790-1870),子瞻孔,号卓如,石岐员峰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选庶吉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给事中、户部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道光帝以“望颜遇事敢言”,给予褒勉,调太常寺少卿。后官至四川总督。善诗文,工书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倡议并捐资重建香山铁城(今石岐)西山寺,为该寺题写楹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
●鲍俊
(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自号石溪生,香山县下恭都山场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人,清道光文进士,岭南著名书画家、诗人。历任刑部主事、候补员外郎、郎中。晚年在香山县凤山书院、丰湖书院讲学。著有《榕塘吟馆诗钞》《倚霞阁词钞》《罗浮游草》《鲍逸卿草法》等。
本文资料来源:
《中山市志》《中山人物志》
《香山与进士》
新闻推荐
现有出租小汽车持牌人郑洁莲等持有以下营运牌照。拟在本中心进行产权转让,有异议者,于本公示刊登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