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香洲法院为聋哑当事人请“翻译”促调解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郑达通讯员赵瑜苏倩雯张梦颖
说到“调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边是双方当事人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一边是调解员释法析理、化解矛盾,总之是唇枪舌剑、说个不停……但有时,调解也可以是“无声”的。近日,珠海香洲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的民间借贷纠纷,从立案到结案仅仅用了66个小时,让当事人在“无声”的世界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和速度。
“特殊”当事人求助法院追欠款
8月14日,临近周五下班时间,香洲法院立案大厅来了名“特殊”的当事人,与一般案件不同,当事人小张是名聋哑人。香洲法院立即启动了专门照顾老、弱、病、残当事人的“绿色通道”,安排专人为小张立案。立案法官为了快速了解案情,除了仔细查阅小张书写的起诉状,还通过手机打字方式与小张交流,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小张和小吴在篮球场上相识,或许因为都是聋哑人,相同的境遇让两人成为一对好哥们。和小张不同的是,小吴的父母离异,并且都重新组建了家庭,留下小吴一个人生活,靠打工度日。三年前,小吴向小张借钱,小张二话没说,从积蓄中拿出2万多元钱让他应急。可没想到,正是这笔借款,两人产生嫌隙。小吴在借钱时曾许诺有钱了马上归还,但之后一直没有兑现诺言,最后还玩起了失踪。小张只能偶尔通过微信与其联系,多次催讨未果后,小张只好选择到法院起诉,要求小吴归还欠款。
手语老师当“翻译”促成和解
该起案件的当事人都是聋哑人,如果按照正常的审判程序,送达、开庭、宣判等各个环节都会更加复杂,诉前调解无疑是最佳选择。立案法官受理案件后,立即将该案分流至诉前调解渠道,委派给擅长处理民间借贷纠纷的特邀调解员张宝枢开展诉前调解。接受委派后,张宝枢通过微信与小张、小吴取得联系,之后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为双方分析案情。最终,两人同意到法院进行面对面调解。
8月17日上午,双方如约来到香洲法院调解室。考虑到该案的特殊情况,为保障聋哑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香洲法院特意聘请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手语老师担任翻译参与调解工作。调解现场,在手语老师的协助下,小张和小吴不停地打着手语“激烈争辩”,张宝枢则耐心“倾听”双方各自的“陈述”,适时安抚他们的情绪,并围绕事实、法律、道德、情感、责任等方面释法明理。交流环节在手语老师一个个手势、动作下推进,调解过程持续近两个小时,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达成了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香洲法院也对调解协议当场进行了司法确认。
离开法院前,小张比划着手势通过手语老师表示:“法院的工作人员非常忙,但都非常有耐心,大家一直都对着我微笑,帮我解决问题,我感觉特别高兴,也特别温暖。”
调解“无声”,司法有情。该案中,香洲法院工作人员千方百计为聋哑当事人提供暖心的司法服务,将铁面无私转换成春风细雨,将刚正不阿转化成司法温度,积极利用多元化方式快速化解纠纷。
新闻推荐
香洲区 “强中心”释放高质量发展强音 从一亿到千亿,主城区担当特区建设主力军、主阵地和主战场
目前,香洲区正奋力打造“融通港澳、联通八方”的湾区极点门户、产创融合高地和品质城区,努力成为珠海新一轮大发展的核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