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珠海横琴口岸新大楼拔地而起。
1980年代
拱北口岸原联检楼。
1985年
全市机关干部义务在板樟山上植树。
2020年
傍晚,市民和游客在板樟山上乘凉看风景。
1981年
香洲城区旧貌。
2020年
香洲情侣路边的爱情灯塔,成为市民游客游玩的热门景点。
1996年
首届珠海航展人潮如涌。
2016年
第十一届珠海航展举行公众开放日。
1992年
横琴岛经过科学论证与规划,开始大规模围海造地。
2020年
珠海横琴新区全貌。
扫一扫看20组
珠海特区今昔影像对比
40年前,浩浩汤汤的伶仃洋西侧,珠海如同一名稚气未脱的孩童,在荒凉的滩涂地上蹒跚学步。
40年后,日新月异的珠三角西岸,珠海已是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道路上快步流星。
上世纪80年代初,军人出身的何华景转业到了珠海,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正赶上经济特区大建设、大变化时期。在他眼里,珠海正在进行一场“创业”。他的作品集中曾写道:“正是珠海经济特区这段难以磨灭的创业史成就了我的新闻摄影事业。”在这场大潮中,何华景看见五湖四海的人们满腔热血地来到特区,上高山下海岛,作为一名见证者,他记录下这盛大的创业。
7月中旬,记者揣着若干老照片,沿着何华景老人的足迹,在珠海特区寻觅40年来变化的点滴。沧海桑田,珠海从彼时的边陲小镇变成如今的摩登都市;泥泞的海边小路变成绿树成荫的情侣路;杂草丛生的板樟山上变成俯瞰珠澳的观景平台;水田密布的横琴半岛如今已是自贸片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西望高栏港,这里是珠海大道的尽头。曾经的海边湿地,如今整齐地堆放着货柜箱,石化城里车辆来往繁忙,远处的海面,一艘艘远洋货轮井然有序地靠近岸边。南至拱北口岸,内地与澳门的连接窗口,广场人来人往,繁忙依旧。
迎着海风,在情侣路上漫步,可见远处伶仃洋上长桥卧波,那是飞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大桥不仅通车,还联通人的情感。从此,港澳居民与珠三角居民的交往将更加密切,粤港澳大湾区人的心灵将更加契合。碧海蓝天,绿树与高楼相衬,白海豚在大桥下畅游。珠海经济建设大步向前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沿着迎宾大道向北前行,板樟山屹立在城市中心。特区兴建伊始,板樟山是人们不愿前往的荒郊野岭。1985年,在市政府的号召下,大批公职人员上山植树造林,修建步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天气晴朗之时,市民与游客们都会登上山顶,在观景平台驻足远眺,珠海澳门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何老在作品集提到: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帮助。
40年前,一批又一批的人乘着春风,南下创业开荒。经历几代人辛勤耕耘,40年后,横琴自贸片区欣欣向荣,珠澳合作越发紧密。珠海,这座浪漫之城正在中国南海岸线上绽放。
图片原珠海特区报记者何华景
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
统筹秦文纲赵杨陈捷生王辉
新闻推荐
吉大街道举行2020年新兵入伍欢送会 13名新兵履行保家卫国神圣使命
本报讯(记者纪瑾)记者9月6日从吉大街道办获悉,通过层层选拔,13名肩负期望的新兵,即将奔赴军营,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