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莲路文化墙给小朋友带来观赏乐趣。
挑担、磨坊、捕鱼、插秧、卖冰棒、收柴草……这一幅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生产生活场景源于吉大街道吉莲社区文化墙。每当人们路过这里时都会驻足欣赏,细细回味和感受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在如今的钢筋水泥时代,寻回一丝温情和美好回忆。
2019年5月,吉大街道选出19个改造地,用美观、有利、有益的可执行方案,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和视觉效果,实现社区居住环境的功能再造,环境美化提升,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吉莲社区文化墙是改造项目之一。吉莲社区党委书记杨才说,“我们打造吉莲路文化墙的初衷除了改善环境,也是想让居民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居民们牢记我们文化的根基,将"吉大人"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传承。”
采写:本报记者纪瑾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深挖需求集思广益
改善环境打造文化名片
提到吉莲路文化墙,就不得不提到背后的故事。吉莲路位于吉莲新村西侧,吉莲新村于2017年开始进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2019年基本完成改造,小区的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但小区外围的吉莲路沿街商铺林立,修车铺、花店等更是不时占用公共用地,不仅严重影响了道路美观,还无法匹配小区的整体环境。
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吉莲社区党委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召开党员大会广泛征求党员们的意见,多次走访在吉莲新村生活多年的老党员和居民,向他们了解吉莲新村的历史;另一方面结合居民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积极争取吉大街道实施的美丽社区微营造项目。在吉大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吉莲社区党委以打造文化名片为基调,深度挖掘吉大村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吉大村的文化底蕴,再现吉大人过去的生活场景,经过半年多的充分调研,历时一个多月的施工改造,如今的吉莲路终于换上了“新装”。
讲述历史穿越时空
“吉大人”精神代代传承
“因1540年明朝嘉靖年间,有李姓一家到此建村,起名吉岭村。1680年,有一姓叶名思成的人从惠阳迁入该村,捕鱼晚归,便用写有"大吉"字样的灯笼照路,附近官吏常向他索取鱼物,称他为"吉大人",从而取名吉大村……”吉莲路文化墙落成后,应鸿曦幼儿园之邀,杨才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户外课,他带着孩子们驻足在文化墙边,耐心地讲述文化墙图案背后的故事,带着孩子们一起回顾历史,彷佛一下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卖冰棒图案前,杨才回忆道:“我们小时候可不比你们,那时吃冰棒是很稀罕的事,因为那时候很少有制冷工厂,冰棒都是用手工做成的,小贩会吆喝:"卖冰棒咯,手快有手慢无咯!"”杨才模仿小贩的叫卖声逗得孩子们直乐。孩子们认真地聆听着,好奇地触摸着,通过详细讲述,引导孩子们学会节约粮食、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和铭记历史。
陈叔是一名在此居住多年的老“吉大人”,他说:“文化墙让人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承载了一代代人的青春回忆,虽然时代不断变迁,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但文化墙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的情感有所寄托。”
新闻推荐
露营爱好者呼朋唤友在沙滩上安营扎寨。本报记者曾遥摄本报讯(记者马涛)沙滩扎满帐篷、海风轻拂明月、七彩风筝夜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