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沙龙涌。
全面落实河长制,让河流“长制久清”。
工作人员对桅夹正涌昭信村段进行河道整治。
工作人员对友谊河进行河道整治。
经过治理后的黄杨河越来越漂亮。
近日,斗门区印发《珠海市斗门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自9月30日起施行。作为珠海市首部区级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办法》使斗门区成为全省率先推出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的县级行政区之一。
《办法》是一部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势稳定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响应《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要求,《办法》的出台为斗门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提供了具体实施层面的规范性保障。
“《办法》的实施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依法治区的具体体现,对保障斗门区防洪安全和排涝通畅,改善水生态环境,发挥河道综合功能都有重要的意义。”斗门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宏龙表示。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吴梓昊
摄影:本报记者赵梓
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江河、联围、桥梁、水闸、河涌、水库……形成了斗门区的特色景观。其中,全区13条外江河道、251条围内河道,占全市河道数量的6成以上。
珠江八大口门,五道过斗门。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坭湾门水道和崖门水道,给斗门带来巨量客水资源。
江海相会、咸淡相融的水资源得天独厚,成就斗门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斗门白蕉镇由此获授“中国海鲈之乡”,并助力珠海市在去年被评为“中国海鲈之都”。
黄杨河“一河两岸”正在被打造成闻名遐迩的“斗门情侣路”,十里滨水长廊的内涵正在得到不断扩展与丰富。
斗门区的发展史,是一部水气荡漾的自然禀赋史,更是一部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增强民生福祉的治水史,为实现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增强、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城乡环境展现新貌,打下了安全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斗门区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8条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区河湖水质逐步改善,违法违规侵占江河湖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黄杨河市级碧道试点建设进展顺利。
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斗门区于2007年3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围内河冲管理的通知》。近年来,随着斗门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进一步深化,对河道管理工作的要求提上了新的高度。
今年1月1日起,《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施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完善“三化三城”的相关要求,为保障防洪安全和排涝通畅,改善水生态环境,斗门区制定相应的河道管理规范性文件迫切且必要,《办法》应运而生。
明确三级河长湖长体系
河湖“四乱”是指乱占、乱采、乱堆、乱建4类问题。清除“四乱”,能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行洪顺畅。
一段时间以来,斗门区高度重视河湖“清四乱”工作,实行挂图作战、按表督战,开展专项行动。针对汇力码头、灯三建材、辰昌砂场等处突出问题,斗门区制定“一宗一策”整治方案,细化清理整治工作的时间节点、实施步骤及责任人,依法依规开展清理整治工作。
依托河长制平台,斗门区各相关部门、各镇(街道)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合力,采取强有力措施,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截至2019年底,斗门区规模以上151宗“四乱”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上报销号。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斗门区累计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约7公里,清理非法采砂点8个,打击非法采砂船只8艘,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约24万吨,拆除违法建筑约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网箱养殖90亩,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是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各级河长湖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职尽责的底线要求。
《办法》呼应《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首次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内容,明确斗门区人民政府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区、镇(街道)、村三级河长湖长体系,镇级以上设立总河长及各河流、湖泊的河长湖长。区政府设置河长制办公室,镇(街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负责河长制工作的机构。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村级河长湖长,履行河道管理的有关职责。
《办法》紧跟国家、省、市现行法律法规文件修编节奏,更新了河道规划和建设、河道保护、涉河建设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回应了“河道建设应当服从什么规划”“河道管理范围如何划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有哪些禁止”“有哪些限制”“要求办理什么”“怎么办理”等一系列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问题。
《办法》还明确了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镇(街道)和其它相关部门在河道管理中的分工职责,其中一大亮点是“函告制度”。《办法》规定,各镇(街道)在巡查中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函告水行政主管部门。
“斗门区河湖数量多、长度长,在执法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占用河道等成为难题。”据王宏龙介绍,“函告制度”的制定旨在动员各镇(街道)力量,有效畅通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各镇(街道)的沟通渠道,提升执法效率、解决治理难题。
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
走在五福涌畔的绿道上,以前扑面而来的臭味闻不到了,河水更加清澈,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小鱼群依稀可见。
五福涌位于斗门区井岸镇,长约3.549公里,曾经是村民避而远之的黑臭河涌。“五福涌整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沿河截污和河道清淤。”斗门区水务局水资源和水质监测中心主任赵伟雄介绍,经过综合整治,整条河涌以崭新面貌出现。
沿涌而行,涌岸一侧的榕树郁郁葱葱,向东延伸到珠峰大道。据村民介绍,这些榕树估计有500棵。“当初综合治理时,充分讨论了这些本土绿植的去留问题,最终保留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赵伟雄表示。
“真没想到,这条河涌也能这样美。”今年73岁的钟耀华是五福村人,住在五福涌旁边。看着焕然一新的河涌,这位老人感慨万千。
7月22日至24日,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斗门区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排查。根据专家总结工作会议意见,斗门区8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通过考核验收。
“前段时间,村里就五福涌整治进行民意测评,满意度达到了93%。”五福村党委副书记郭锡明说。据悉,在上述省级专项排查中,民意满意度是一项重要内容。
斗门区委、区政府对黑臭水体整治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8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下定决心打赢这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经过近几年的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全区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其中截污工程2亿元),8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通过省考。今年年底,8条黑臭水体将接受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国考”。
水体治理要想达到根治效果,必须从源头入手。《办法》针对河道的生态保护,明确了入河排污口的审批、监管,指定水质监测职能由生态环境部门承接;同时还明确加强堤防、护岸绿化工作,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河道水域环境;规定禁止违法占用河道临水控制线之间的行洪通道、围垦河道、围湖造地,以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和限制的其它活动。
《办法》还首次明确,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对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用地上的违法违规建设和向城市河道倾倒废弃物、垃圾等行为的查处工作,强化了城市河道管理范围的执法保障。
新闻推荐
柴油泄漏流入水塘污染水体 斗门区执法人员再次到现场检查处置工作
本报讯(记者郑振华)10月8日上午,珠海市生态环境局斗门分局执法人员再次到黄杨工业区金砂砂场,对几天前发生的柴油泄漏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