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的白石小学。
耕读园。
园内草木葱葱。
2020年家长开放日活动现场。
温馨校园。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一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广东4所学校入选,其中,斗门区白蕉镇白石小学占得一席。
白石小学位于白蕉镇白石村内,始建于1956年,原址设在白石村祠堂,上世纪70年代初迁到现址,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小学。
“白水福地躬耕田土善从小,石文圣言勤读诗书德需学。”光阴荏苒,日月交替,以“耕读教育”为核心文化的白石小学,在如歌的岁月中焕发古韵新容。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吴梓昊
摄影:本报记者赵梓
老旧校园重焕活力
在白石小学,四序轮回各有其美。春见百花齐放,夏闻蛙蛐鸣叫,秋观鱼儿稻浪,冬赏南国风情。园内草木葱葱,流水潺潺,蝴蝶翩翩,令人兴致盎然,目不暇接。
这般校园景致,是由黄建文和其他教师尽心尽力打造而成的。2017年秋,黄建文被任命为白石小学校长。赴任前,他已对学校的情况做了许多功课,但真正站到校门前时,眼前的景象仍然让他难以置信——校门前的水沟黑臭,教学楼墙面剥落,篮球场几乎被杂草掩埋,教师办公室也仅为活动板房。
“虽然学校硬件建设水平不高,但我们尽力去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黄建文说,当时的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从小生长于农村的黄建文,身上自带朴实的干劲。此后,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升级改造多处硬件设施,悉心描绘“耕读教育”蓝图,焕发了勃勃生机。
砸墙“砸”出教学水平
作为从教近20年的一线教师,黄建文深知,教育教学是一所学校最根本的内驱力。黄建文刚到任时,白石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学方法固化。为此,黄建文想到以研促教的方法,希望集结名师来校作研课指导。
然而,学校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教室可供数十人研讨。“不能让场地成为教研工作提升的桎梏。”最终,黄建文下定决心,将活动室和电脑室之间的墙砸了,改造出一个大教室,为教师们研课磨课提供充足空间。
对于部分不愿去上教研课的资深教师,黄建文耐心引导,“先出丑,再出彩,最后你才能出众。”最终,白石小学的教师们陆续踏上教研讲台,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如今,白石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成绩连续两年在白蕉镇排名第一,2019-2020学年更是在斗门区45所公办小学中排名第五。
特色课程培育特质
白石村是白蕉镇典型的客家村之一,白石小学近7成学生是客家人。黄建文从学校本土出发,不仅开设了“客家竹板山歌”等特色校本课程,还积极打造接地气、接生活、接课本的“耕读教育”。
根据白石的地域文化,白石小学建立了耕读园,打造了农耕博物馆、班级“自留地”和水稻试验田。黄建文和教师们一起开发系统的耕读课程,包含稻田学堂、田园种植、鱼塘研学、客家竹板山歌等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的特色课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生存技能及合作、探索、创新的特质。
在学校的引领下,学生们应时耕耘田园,四季沐浴书香。原本性格缄默的孩子们,在耕读教育理念的熏陶下,眼中出现了光,脸上的笑容也如花般绽放。此后,在白石小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落日西斜时分,师生结束一天同甘共苦的劳作,风吹稻浪、炊烟袅袅……
“我希望耕读教育能缝合乡村发展与新农村人成长间的断层,能让他们从农村和土地里找到那股顽强的生命力,为成长注入坚韧不拔的毅力。”黄建文说。
新闻推荐
在市政、交通、水利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又一世界500强企业落子斗门
本报讯记者廖明山吴梓昊报道:12月11日,斗门区人民政府与太平洋建设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港珠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