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记者日前从高新区获悉,为进一步强化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1年春节期间,该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珠江晚报》1月17日04版)
燃放烟花爆竹是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辞旧迎新的“重头戏”。但随之而来的是空气和噪音污染、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可谓负面“一箩筐”,每每为人诟病。随着时代进步、城市发展,年俗文化也得有所改变,这是大势所趋。
可以说,禁放烟花爆竹,在珠海已经具备越来越广泛的民意基础,要让思想上的知道变成行动上的自觉,还得进一步加大舆论攻势,形成“违规禁放,人人敢打”的浓厚氛围。挨家挨户发放“禁放令”,“大手拉小手”践行倡议,开展劝阻引导、巡逻值守……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总结提升,进一步走深走实群众路线,全面凝聚起支持“禁放令”的强大正能量,真正防患于未“燃”。同时,对置禁令于不顾者,要零容忍、下狠手,并与个人征信等挂钩,让其付出“付不起的代价”,确保烟花爆竹燃放“禁得住,不反弹”。
千年习俗一朝改,堵住源头是关键。因此,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要全链式监管、拉网式排查,在常态管理上形成合力、在严打严惩上重拳给力,切实做到源头管控不漏空白、不留死角。实践证明,只要反复抓、抓反复,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就能彻底打赢“关键一役”,让烟花爆竹彻底跟文明美丽城市说“拜拜”。
其实,没有爆竹声,年味依旧在。“互联网+”时代,传承节俗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选择网络音乐、电子爆竹来营造欢乐节日气氛,组织贴春联、挂灯笼、踩高跷等活动来分享独有的过年味道。归根结底,弥补禁放烟花爆竹的遗憾要靠民俗文化创新,在疫情防控做到位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网内网外融合,守住文化根脉,挖掘文化内涵,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这亦是一道文化“治理考题”。
一言以蔽之,过节的方式有无数种,样样都首先想到燃放烟花爆竹,就有点落伍了。将“禁放令”进行到底,不仅要靠有效的正面引导,而且还需严厉的监管执法,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实现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
新闻推荐
观海APP珠海特区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