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强正在查看海鲈鱼鱼苗。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冬日午后的阳光下,养殖户向鱼塘抛洒着饲料,饲料下方跃动的鱼群,在平静的水面荡出一圈圈涟漪。1月15日,记者来到刚认定的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坦洲镇群联村“强晟”水产海鲈鱼养殖基地。
强晟水产负责人的郭振强已经养殖鲈鱼20多年,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在坦洲镇承包近千亩的鱼塘用于海鲈鱼养殖,带动坦洲镇养殖户增收致富。
见习记者 陈雪琴 实习生 苏晓莹
●遭遇台风2天不眠不休守在鱼塘边
“养鲈鱼这些年,经历过鱼被冻死,也遭受过超强台风肆虐,撑过去就是希望。”站在鱼塘边,郭振强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鱼塘。他告诉记者,他是珠海斗门人,从1997年开始在珠海养鱼算起已经20多年了。后来随着地租、人工成本上涨,2018年他看重了坦洲连片的鱼塘和相对便宜的租金,他来到坦洲承包近千亩的鱼塘继续养鲈鱼。他坦言,20多年来,起起落落经历过各种事情,但从来没想过放弃鲈鱼养殖。
在指导工人喂料的空隙,郭振强提起2017年的台风“天鸽”仍心有余悸,“那时我还在白蕉镇养鱼,一夜之间养殖场内办公区、生活区、药物存放区等建筑物全部被台风夷为平地。”郭振强说,伴随着建筑物被毁带来的损失,更让他担心的是500亩鱼塘面临的停电问题。
“一停电,鱼塘内增氧机就没法运转,那是会死鱼的啊!”郭振强坦言,没办法只能用发电机供电增氧,但是台风太大了,4台柴油发电机其中3台都被吹到鱼塘中。最无奈的情况下,郭振强和员工守着鱼塘,每隔2小时往鱼塘撒一次增氧剂,不眠不休硬是撑了2个晚上,直到第三天,他才从朋友那里借到3台发电机,恢复鱼塘增氧机供电。
“虽然停了四五天电,但我们依靠发电机和增氧剂撑过来了,也没造成太大损失。”郭振强说,做养殖也就是这样,受天气影响很大,通常3年内,一年亏钱,一年持平,一年赚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收获。
●承包千亩鱼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已经是一家集科研、养殖、流通、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企业。”郭振强自豪地说,经过多年养殖经验的积累,“强晟”水产已经有了完整的生产流通加工链条。从2018年开始,郭振强就把鲈鱼养殖重心逐渐从珠海转移到坦洲,在坦洲承包了近千亩的鱼塘用于鲈鱼养殖。现在“强晟”水产虽然以养殖为核心,但同时也销售鱼苗、配合饲料和成鱼,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近百家养殖户进行合作。
坦洲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伟雄介绍,与郭振强合作的农户,只需承包鱼塘、进行日常养殖管理,鱼苗提供和成鱼销售,都是“强晟”负责。此外,每年“强晟”水产还会为合作的农户举办养殖交流会,为他们解决日常遇到的养殖技术问题,也分析海鲈鱼的行情,让养殖户根据行情养殖赚取最大利益。陈伟雄表示,除了郭振强承租的近千亩鱼塘外,在他的带领下,坦洲镇农户从事海鲈、盲曹鱼的养殖面积也突破了1000多亩。
“现在养鲈鱼年收入有十几万,生活稳定了很多。”来自四川的杨庆山主要负责群联村“强晟”水产养殖基地的日常管理,他与郭振强签订了10年的合同,转眼就过去了3年。杨庆山说,他今年62岁,年纪大了在鱼塘边干活,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有稳定的收入,“现在我们已经在大涌买房了,成为了新中山人。”说到近年来的生活,杨庆山笑得合不拢嘴。
因“强晟”水产连片养殖海鲈鱼,每年产值超5千万元,前不久群联村也因海鲈鱼特色产业,获得市级“一村一品”建设基地。谈及“一村一品”建设基地,郭振强表示,他们将利用好一村一品”建设资金,积极申请“两品一标”认证,后续也将继续把鲈鱼养殖基地,向规模化、园区化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珠海市工业污水处理开启新里程 全市日处理能力达7.7万立方米
富山第二(工业)水质净化厂综合沉淀池已通水调试。本报记者郑振华摄本报讯记者郑振华报道:珠海市的工业污水处理能力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