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面积约8422平方米,垃圾处理能力不低于25吨/天。
?工作人员操作黄色大型抓货机对绿化垃圾进行破碎处理。
?工作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拆解处理。
横琴(苗圃)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宣教基地。
随着珠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深入推进,横琴新区在前端规范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同时,率先对末端处理能力展开探索。1月28日下午,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是珠海市启用的首个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标志着横琴本地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系统初步建成。横琴新区也将加快“两网融合”垃圾处理运营模式创新,形成独具“横琴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经验。
采写:本报记者廖明山陈雁南
实习生徐榆玲
摄影:本报记者吴长赋
两网融合
打造垃圾分类处理运营示范模式
记者了解到,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位于横琴四塘村东侧,由横琴新区建设环保局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建设,委托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用地面积约8422平方米,垃圾处理能力不低于25吨/天,设有绿化垃圾破碎区、大件垃圾拆解区、有害垃圾暂存区、泡沫冷压区等几大区域。
按照“大分流、细分类”模式,该中心规范处置居民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机械拆解大件垃圾、粉碎再利用园林绿化垃圾、安全处置有害垃圾、循环变卖可回收物等,让各类垃圾进入相应的渠道单独处置和利用,形成闭环,推动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处理中心运营基于前端分类回收,同时又能够促进前端分类回收。”据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旨在打造“两网融合”的垃圾分类处理运营示范模式,即通过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发展,形成从前端多元化分类回收、中端集中分拣和拆解到末端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全链条”模式。
功能齐全
“处理、暂存、利用”全链条变废为宝
步入处理中心的绿化垃圾破碎区,工作人员正熟练操作着黄色的大型抓货机,将经过卸料、称重及二次分拣后的绿化垃圾放入绿色设备内进行破碎处理。粗细各异、长短不一的绿化垃圾经处理后成为松散细小的木屑碎料,在妥善堆放后装车收运。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部分的碎料都将用于堆肥处理,进而实现绿化垃圾的循环利用。
大件垃圾因存在清运和处理难题,一度成为垃圾资源利用上的难点。在处理中心的大件垃圾拆解区,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在对大件垃圾进行整体拆解时,仍尽量保持元器件、零部件及材料的完整。
据了解,对大件垃圾拆解和处理是将大件垃圾由“整”化“零”、变废为宝的过程,针对可再使用的元器件、零部件,可进行回收及无害化处理;而不可直接再使用的零部件,则需要进一步拆解,以回收其中的材料,实现大件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而有害垃圾的处理方式则略有不同。“因为有害垃圾的特殊性,我们会将横琴新区收集到的有害垃圾在这里进行暂存,交给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定期的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现场工作人员说。
以往,居民购买家电、水果、冻品时附带的白色塑料泡沫包装物体积大、形状不规则,运输成本高,为了更好地处理本地的泡沫包装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设置泡沫冷压区。只见工作人员将一块块不规则的塑料泡沫投进泡沫冷压机,随后,设备迅速对泡沫进行打碎螺旋压缩处理。很快,原本大体积的塑料泡沫成功“瘦身”,以规整的长方体泡沫压缩块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环保型泡沫冷压机采用了全物理螺旋冷压的方式,没有热功耗,而且压缩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和添加剂,基本不会产生次生化学污染。压缩后的塑料泡沫切实降低了空间占用率,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工作人员介绍。
生态循环
末端处理能力跃上新台阶
在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横琴新区先后探索了生活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有害垃圾及厨余垃圾的专项分流处理模式。其中,针对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2020年11月建成横琴新区第一座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宣教基地。
该基地位于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旁,占地面积297平方米,日处理量为500公斤,每年可就地处理厨余垃圾183吨,实现厨余垃圾100%资源化,以及56%的碳减排环境效益。
基地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花草丛生,鱼菜共生。成千上万条黑水虻正努力地“工作”,将经过机器预处理的厨余垃圾一一吃掉。据了解,这是一项利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厨余垃圾的新技术。经源头分类分拣出的厨余垃圾,经过预处理系统粉碎后进入黑水虻处理系统进行生物处理。7天后,将被转化为优质动物蛋白(黑水虻预蛹)和黑水虻虫粪,可回用于鱼禽养殖。另外,该基地使用好氧堆肥工艺,将横琴岛上的绿化垃圾、厨余垃圾与黑水虻虫粪按比例混合进行联合堆肥,产生的有机肥料回用于有机蔬菜种植,所产出农副产品均回馈给居民。
“该基地投入使用后,既可以实现部分城市废弃物的就地就近消纳,再生产有机肥料、黑水虻预蛹等产品;也可以作为周边地区传播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教育宣传"微基地",让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所带来的成果,从而坚持垃圾分类这项好习惯。”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按照省级示范区创建标准,目前,横琴新区已率先打造从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到末端处置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全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水平,形成“全链条、全周期”的长效管理机制。
下一步,横琴新区将对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尤其是参与率和分类标准进行提升;完善覆盖全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增强可回收物交售的便捷性;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用智能化手段探索垃圾分类长效常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水平。
相关新闻
珠海市召开2021年1月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
形成具有珠海特色的
垃圾分类新格局
1月28日下午,市垃圾分类办在横琴新区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推进会以现场调研和会议座谈形式开展。
参会人员实地查看了新家园小区、横琴(苗圃)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横琴新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详细了解横琴新区居住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模式的推进、厨余垃圾黑水虻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垃圾分类处理中心的运营情况。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市垃圾分类办通报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据悉,此次评估分为广州、深圳,珠三角其他城市,粤东西北城市3个层次。珠海市属于第二层次,在珠三角地区(除广州、深圳)7个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东莞、惠州),与上个季度持平。
市垃圾分类办主任,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潘伟明在会上表示,虽然珠海市2020年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省、市考核评估可以明显看到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垃圾分类覆盖面、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等方面尤为突出。
会议要求,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动珠海市垃圾分类示范区高质量推进;以全面推进为重点,加速推进香洲区、斗门区以及高栏港区垃圾分类工作;以完善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珠海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以执法监督为重点,依法推动珠海市垃圾分类工作责任落实;确保到今年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形成具有珠海特色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新格局,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地级市前列。
珠海市2020年第四季度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报告出炉
横琴新区蝉联第一
近日,珠海市2020年第四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报告出炉。横琴新区、白莲洞公园分别在各区(功能区)、各市直单位评估中排名第一。
横琴新区、白莲洞公园排名第一
据了解,作为市垃圾分类办合作第三方机构,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对珠海市各区(功能区)、各市直单位第四季度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评估。依据得分情况,分为“优秀”“好”“较好”“一般”四个等级。全市各区(功能区)中,横琴新区蝉联第一,等级为“优秀”;金湾区、斗门区、香洲区紧随其后,相较于上季度排名均有上升,等级为“好”。
与上季度相比,本次对市直单位的评估考核将市民公园、旅游景区、银行机构也纳入其中。位列前五名的市直单位分数接近,白莲洞公园得分最高,珠海市卫生学校、板樟山森林公园、海滨公园、御温泉度假村景区、珠海银保监分局等级均为“好”。
根据报告,提前或超额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是珠海市第四季度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加分项”。横琴新区、金湾区、万山区已建成可回收物分拣转运中心并稳定运行,横琴新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保税区、高新区、万山区已建成体验式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基地并对外开放。此外,珠海市加快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横琴新区、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万山区、高栏港区已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并稳定运行。
加强宣传执法,推进体系建设
报告指出,珠海市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需加快完善,目前仅有小型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式大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尚未建成,可回收物回收市场仍不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两网融合”的衔接也有待完善。
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建议,珠海市要创新宣传动员方式,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将居民分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同时,推动《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增强公众法律意识。建议采用“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注重宣传、引导规范”原则,促进管理责任单位和个人积极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
同时,要注重体系推进,加快全过程、全链条体系建设。加快建成珠海市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完善“直运+驳运”的收运系统。建立完善的可回收物收运系统网络,规范可回收物回收市场,建议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继续完善有害垃圾收集暂存、分类单独处理的机制。
此外,还要有序推进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误时投放,有计划推动楼道撤桶,严格执法混投、混收、混运,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推动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提高垃圾分类覆盖率、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振华报道:为加强珠海市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1月25日至27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局防疫专家,开展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