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晓君)寒假过去,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假期一直处于轻松的状态,开学后能否克服“开学综合征”,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开学一周后,“开学综合征”消失了吗?对此,记者采访了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曹泽能,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分析“开学综合征”的成因、特点以及应对措施。
“开学综合征”表现形式多样
曹泽能介绍,“开学综合征”一般是学生开学1-2周后,表现出的难以适应校园学习的身心、行为等一系列表现。
在生理上,作息时间未如期调整,难以入睡,或深夜才睡等,容易疲惫,食欲不强,或身体有不适感,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显示正常等。
心理上,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易急躁发脾气,甚至吼叫、冲动、与人冲突等;消极思维,害怕成绩跟不上;专注力涣散,上课走神;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
行为上,自控能力变差,做事拖拉,丢三落四;学习效率显著下降,或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厌学、逃学;有的迷恋手机不能自拔,打游戏、刷抖音等,知道这样不好却难以自控等。
在关系上,特别在乎老师同学的眼光,假想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合群,对学校没有归属感,有的极为警惕,不能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产生社交障碍;与父母几乎零交流,放学就关闭在自己房间等。
多管齐下帮助孩子“收心”
针对这些问题,曹泽能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支招,给出一些建议。
他表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适应性有差异。从假期到复学有的适应快,有的适应慢,需要家长接纳孩子的现状反应,耐心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只一味地督促学习,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
亲子关系好、能力较强的家长,可进一步探索孩子内心的症结所在,与孩子商量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解决问题;也可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此外,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有开学综合征最容易在情绪上发生变化,对烦躁不安的孩子要多宽容、多给孩子自我调整的空间;对有压力的孩子,应多支持、多带孩子宣泄压力;对有恐惧与抑郁或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孩子,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对学校老师而言,开学初期应多组织有趣的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关爱适应慢的学生,少对学生进行严厉要求,让学生在心态上有一个缓冲期,学习上有一个过渡期。
对学生而言,要有意识做好自我调整,若出现“开学综合征”,也不要惊慌失措或垂头丧气,认真与父母、老师、专业人员协调配合改善即可。
新闻推荐
珠海市首家Renova低能量冲击波项目启动 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引进男科“神器”
本报讯(记者刘联)“Renova低能量冲击波治疗仪是继蔡司-Kenevo900-3D手术显微镜等引进后,我们男科引进的又一"神器"。”2...